誰殺死了吸管廠:用塑料杯蓋替換塑料吸管,真的環保嗎?

        藍媒匯 2020-07-20 16:08:03

         

        塑料吸管必死,但圍繞吸管廠的戰爭才剛開始。

         

        1

        莆田市郊,那家十幾人的吸管工廠,終于堅持不住,上個月被迫停產了。

        解散了部分工人,僅留下幾個人維持剩下的訂單后,工廠經理張然開始為以后的生計做打算。

        他不是莆田人,只能算高級打工仔。在莆田這家吸管廠,張然負責的工作無非是接訂單、來料加工、發貨,這家工廠只能生產散裝塑料吸管,供貨國內的一些餐飲企業,技術簡單到匱乏。

        大約一年前,張然就意識到只生產塑料吸管會很危險,那時他跑去找老板,勸說他應該向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靠攏,研發或引進紙質吸管技術。

        老板不同意,理由充分——不少人詬病紙質吸管,不僅喝飲料困難,且作為吸管而言,唯一的功能也成了雞肋。

        “這東西不會長久的。”老板斬釘截鐵。

        但淘汰塑料吸管,看起來只是時間的問題。2018年,星巴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紙質吸管,隨后麥當勞等企業也跟進,速度之快有目共睹。

        在國內,雖然塑料吸管勉強熬過了2019年,但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對于張然所在的這間小工廠,一只吸管的成本1分錢左右,財富積累得緩慢低效,一點點風吹草動,就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最終,政策的強制性,加上疫情之中訂單量銳減帶來的雙重打擊,讓這家企業蒸發掉最后生命力,在餐飲業潰敗之中,一起垮掉了。

        張然有時候覺得,自己的現狀就跟那只塑料吸管差不多——他要逃離這個行業,而塑料吸管的時間也真的不多了。

        在8公里外的莆田市區,6月,公交車站廣告牌換上嶄新的麥當勞新杯蓋廣告,上面寫著“為了地球,我不‘管’了”,人們駐足觀看,卻對于替換吸管的杯蓋疑問頗多——用塑料杯蓋替換塑料吸管,真的環保嗎?

        莆田市中心,萬達廣場的星巴克店員不厭其煩地告訴顧客:要盡快喝掉飲料,否則紙質吸管時間一長就會不太好用。

        星巴克紙質吸管的bug頗多,麥當勞塑料杯蓋換塑料吸管又頻遭質疑“換湯不換藥”。

        但不可否認,國際餐飲巨頭對吸管“關注”所掀起的環保浪潮,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那些小而慵懶的作坊式吸管制造企業頭頂。

        現在,這把劍掉了下來。

        2

        “如果沒有提前布局(生物材料領域),很多小的吸管制造企業就停掉了。”義烏雙童吸管廠創始人樓仲平說。

        雙童吸管廠是星巴克早期的供貨商,但從2007年開始,這家吸管廠就已不在星巴克的供貨名單中。樓仲平對此的解釋是,“沒有自身品牌價值。”

        2007年,在中國的塑料界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這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下稱:限塑令)發布。

        幾乎每個人的生活都被這道禁令所影響,塑料行業的布局悄然改變,在此之后的十二年里,中國可回收塑料相關企業注冊總量翻了4倍,總數超過300萬家。

        雙童從那之前就開始布局生物材質等吸管制造,并逐步減少塑料吸管的生產線。在當年,這是一個過于超前和冒險的舉動,但到了2018年,當在國際餐飲巨頭帶動的吸管大換血后,這股潮流迅速反映到雙童吸管廠的訂單頁面上,顯現出的數字令人震驚。

        2018年5月,雙童可降解吸管的銷售量,比過去十三年的總和,還要多。

        訂單和產能不會說謊。一條清晰的訂單路徑可以描述過去幾年生物材質吸管的戲劇性變化:2006年之前,這類吸管占雙童總訂單量不到1%,十年之后占1%到2%,2015年之后占了3%到4%。

        2018年一下增長到55%。

        如今雙童吸管廠的6個車間,只保留1個生產塑料吸管。

        數字的變化,讓早已布局生物材質的頭部企業感到欣喜,雙童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在百萬級,對于一家僅靠制造吸管存活的企業來說,研發費用雖然高昂,但顯然,雙童與莆田那家殘喘在時代局勢下的小吸管廠,如今天各一方。

        而作為全球更換紙質吸管潮流的推動者,星巴克在決定頂住壓力“換管”之前,也與它的吸管供貨商進行了商議,這家企業叫南京鵬力,是一家國有企業。

        南京鵬力最早在2016年開始涉足環保材料吸管的研發,也是麥當勞、伊利、蒙牛等企業的老牌吸管供貨商。

        其實2018年星巴克倡導禁用塑料吸管時,就已經開始向顧客提供紙質吸管,所以有理由相信,這場轟轟烈烈吸管戰爭,其實2016年在供貨商端,早就悄然打響了。

        雖然疫情期間,南京鵬力的國外市場訂單減少了50%以上,紙質吸管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但好消息是,紙質吸管相比塑料吸管的利潤基本持平。

        但南京鵬力沒有透露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吸管供貨量,不過一組數字也許能說明問題。

        麥當勞中國曾對媒體說,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約400噸;而星巴克在中國地區年消耗塑料吸管也在200噸左右;另一組數據是,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產量近30000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

        這個市場太大了。

        3

        風口在,國內餐飲企業馬上參與進來,也開始不服“管”。

         

        比如喜茶的動作就很快。在北京,喜茶的外賣已全部默認配送紙吸管;在上海,喜茶甚至開了一家“快閃店”,拿丟棄的塑料杯做文章。全場都是醒目的可回收標志、滿滿的綠植,以及無處不在的環保主題屬性——無時不刻的在告訴客人,中國餐飲企業也在參與全球環保。

        供貨端,也有人向南京鵬力這樣的頭部企業發起挑戰。

        一位叫陶澤鑫的90后青年開啟了紙質吸管暴富神話。他在今年3月份跟朋友合伙租了一間800平米的廠房,在東莞花了20萬采購三臺紙質吸管制作機器,到了4月,陶澤鑫的電商店鋪就開始陸續接到了很多餐飲店的訂單。

        之后他擴大生產,招了15個工人,日夜不停的制作紙質吸管。7月1日到10日,10天時間里,陶澤鑫賺了100萬,這些訂單都是一個星期后開始發貨,為了增加產能,陶澤鑫又去購買了三臺機器……

         

        小伙子的“事跡”被搬到網上,文章的最后發出誘人的提問:面對這個百億商機,你會如何做呢?

        但現實的另一面,也表達出制造紙質吸管的水土不服。

        一家位于安吉的企業進入紙質吸管領域。然而每吸管都需要用三層紙卷制而成。由于每個客戶的需求不一樣,紙張的規格也各不相同,每次生產都需要調試機器。即使能順利完成制作,烘干又是一個讓不少沒經驗的企業頭疼的難題。

        所以這場吸管的戰爭打到今天,根本就不是塑料吸管和紙質吸管的戰爭,而是消費平臺之間,供貨企業間的戰爭。

        一切看來都是美好的——綠色、環保、可持續、錢,這似乎是一個誰都想進來大賺一筆的市場。但行業內人士卻對不斷增加熱度的吸管秀表達了隱憂。

        一位長期從事環保政策研究的學者對此非常擔心:用來制造紙質吸管的紙漿,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生命周期非常長的產品,要從樹林開始,然后制成紙漿、制成紙,這個環節是一個高污染的行業,它的整個全生命周期比塑料耗費的社會資源是遠要多,它無非把下一端的白色污染轉化成上一端的工業污染而已。

        他還認為:麥當勞杯蓋替換吸管,是在綁架輿論給自己做嫁衣,棄用傳統吸管采用蓋子+吸嘴的方式反而增加了塑料的消耗量,你說塑料吸管和加吸嘴的塑料杯蓋本質上解決了什么問題?

        這樣的疑問,在C端消費者看來,正是環保背后令人無法捉摸的商家理念。

        除了詬病紙質吸管質量堪憂外,也有人在微博上發出耐人尋味的評論:雖然塑料吸管不環保,但好多紙質吸管很容易破損,反而會加重浪費和污染,希望不會像限塑令那樣,現在的塑料袋依然很泛濫。

        事到如今,紙質吸管取代塑料吸管的步伐是無法停下了。有關吸管的戰爭看似一片人聲鼎沸,但在各方利益驅使之下,環保事業和莆田那個將要下崗的經理張然一樣,真的能找到出路嗎?

        關鍵詞: 塑料吸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