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高地,做高水平成果轉化

        科技日報 2020-09-15 15:01:38

        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發中心主任胡迪(右一)攜團隊開發基于機器視覺的零件尺寸在線檢測系統。

        受訪者供圖

        最近幾天,來自深圳的湯清安博士異常興奮,他剛剛拿到入駐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合工大智能院)的企業營業執照。“過去一直是自己帶幾個人搞研發、搞產業化,許多困難和短板很難突破。入駐合工大智能院,這些困擾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了。”湯清安說。

        湯清安從事微型壓縮機研發多年,但受限于自身條件,產業化一直沒做起來。“這需要多學科配合,靠企業自身很難解決。”湯清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依托合工大智能院的平臺,他將開發出微型壓縮機全譜系產品,在細分市場上有信心做個“單打冠軍”。

        疏通堵點,讓最關鍵要素活起來

        “政府給錢、給地、給政策,高校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最關鍵是要有一個好機制。”合工大智能院常務副院長張曉安告訴記者,合工大智能院建設初衷,是將合肥工業大學的科教智力資源與市場優勢創新資源緊密結合,高水平、高效率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成果轉化堵在哪兒?”在張曉安看來,高校有成果、有人才,企業更懂市場經營,但高校成果往往都是跟人走的,人是關鍵要素。如不能很好地解決科研人員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密切配合問題,科技成果的轉化就很難真正落地。“不解決好人的問題,成果轉化就堵在最后一公里無法繼續前行。”

        “在頂層設計上,我們探索建立了一套機制,來疏通這個堵點。”張曉安告訴記者,合工大智能院引導學校里擁有核心技術成果、穩定研發隊伍的科研團隊,與有接納新技術能力的企業有效結合,共同創辦高科技企業。

        合肥工業大學運用自身的科技成果和學科優勢,針對企業需求,學校派出項目團隊進行合作。“但這個團隊并不是固定的”,張曉安說,在項目合作過程中,學校科研團隊與企業方會進行充分磨合,團隊也會做動態調整,直至雙方能夠密切配合。

        在張曉安看來,這種創新合作模式,能夠讓產學研用各方相互支撐、目標一致、利益共享。目前,合工大智能院構建了“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等17個高能級產業應用創新平臺,吸引高端人才團隊,在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同時,也引導高校科研團隊為企業組建“定制版”研發中心,為企業提供研發支撐。

        “我們推行‘雙導師制’,學校每年拿出數百名工程碩士名額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學生畢業后可以留在企業,從而為企業提供專業技術人員,也保障了企業高端人才的需求。”張曉安說。

        攻克難點,協同攻關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這款四驅四轉向移動機器人底盤上的伺服電機驅動器、控制系統與慣性導航系統都是我們團隊自主開發的,主要性能指標優于國外同類產品,價格比國外產品更有優勢。”安徽合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甄圣超告訴記者。

        “入駐合工大智能院兩年,公司不僅得到100萬元項目經費資助,解決了技術開發資金難題。還依托合工大智能院引進了兩名中國科大的博士。”甄圣超告訴記者,圍繞公司發展需求,合肥工業大學在智能制造、驅動控制、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研團隊與企業共同組建研發團隊,分領域協同攻關,使產品能夠及時迭代更新。

        甄圣超對記者表示,公司目前共有核心全職研發人員31名,每年通過“雙導師制”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向公司輸送數名研發人員,產品走向國內10余個省市,預計到2023年銷售額將突破一個億,產品也將形成系列化。

        “我們整合相關領域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研發團隊優勢資源共建共享,既避免重復建設,又有助于開展跨學科、跨方向的協同攻關,同時也解決了孵化企業搭建研發平臺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需求難題。”張曉安說,目前,合工大智能院搭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驗檢驗檢測中心”就集聚科研人員超過60人,其中不乏行業領域里的知名學者等高端人才。

        解決痛點,專項資金保障成果落地

        “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進入市場難、引入人才難,這些難點阻礙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合工大智能院院長劉志峰告訴記者,合工大智能院探索建立了26項適應大學科技園特點的制度,在“標準化+定制化”“普惠服務+增值服務”的分類分階段、多層次多元化的創業孵化模式下,助力企業攻克成長過程中的諸多難點。

        2015年,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信息學院教授夏娜帶著自己的團隊和研發成果入駐合工大智能院,并成立了合肥星北航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北航測)。合工大智能院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占有星北航測8%的股份。起步之初,夏娜團隊便獲得合工大智能院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專項資金100萬元支持,與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聯合開展“水質監測自主航行器ASV研制及產業化”項目研發。

        “安徽省科技廳對合工大智能院單列了申報指標,借助于此,2018年我們拿到200萬元安徽省科技廳重大專項支持。”夏娜告訴記者,有了專項支持,解決了公司技術開發資金難題。目前公司已產業化的核心產品有基于北斗的電力鐵塔變形監測系統、基于北斗動態差分定位的導線舞動在線監測系統、水質和水文監測的AI水域機器人“精湖壹號”等。

        有了合工大智能院的“重彩”背書,作為星北航測技術總監的夏娜,先后獲得合肥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廬州英才”、安徽省“特支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多項人才計劃支持。

        近5年來,合工大智能院圍繞安徽省、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投入近1.5億元啟動了260余個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組織88個專家團隊,為合肥市178家產值千萬以上的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培育引入高科技企業84家,其中由合肥工業大學科技成果直接落地轉化46家,9家企業獲國家高企認定。

        “我們立足合肥這個科研生態高地,下大氣力集聚一流科研人才和團隊、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實施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大學科技園與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劉志峰說。

        (記者 吳長鋒)

        關鍵詞: 工大 夏娜 智能制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