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牽引產業結構調整質效提升

        新華網 2020-09-16 11:35:38

        新華社重慶9月14日電 題: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牽引產業結構調整質效提升

        新華社記者黃興

        大屏實時顯示各項數據,生產過程清晰可見,并協同原物料供應、倉儲物流等環節聯動,“車間大腦”自主決策生產時序、產品數量……在重慶海爾滾筒洗衣機生產線,“5G+工業互聯網”讓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產品質量也明顯提高。

        這是重慶打造“智造重鎮”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重慶以大數據智能化再造發展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培育壯大智能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

        重慶是座“汽車城”,作為重慶汽車產業“龍頭”的長安汽車,今年產銷形勢一枝獨秀,僅8月銷量就同比增長35%。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認為,這得益于多年來大手筆投入研發,迄今長安汽車已掌握200余項智能化核心技術,70余項智能化功能在量產車型上搭載;技術紅利逐步釋放,長安汽車迎來“收獲期”。今年6月長安汽車新推出的高端車型UNI-T搭載了L2級自動駕駛系統,集多種智能化功能于一身,一上市就成為市場爆款產品。

        不止汽車行業,依托大數據智能化牽引產業調整轉型,重慶一大批企業正從中嘗到“甜頭”——原本生產預拌混凝土的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近年來變身生產服務商,旗下的公魚互聯云平臺成立一年來已為上千家混凝土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預知行業前景不佳,我們果斷實施數字化轉型,為未來發展贏得空間。”該公司董事長張興禮說。

        看中重慶工業門類齊全、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近兩年來阿里飛象、智能云科、海爾卡奧斯等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渝布局。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說,近年來重慶累計實施2200個智能化項目改造,建成數字智能工廠67家、數字化車間359家,工業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70%;隨著“5G+智能制造”全面展開,更將為重慶傳統產業插上智能化“翅膀”。

        “過去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屏’,為此,近年來圍繞‘芯屏器核網’打造智能產業集群,推動電子產業整體邁向高端。”陳金山說,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重慶加快“外引內育”集聚相關企業,預計2022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傳統產業華麗“蝶變”,新興企業方興未艾。依托信息技術創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融通、滲透,重慶還不斷涌現新業態、新模式,一批新興企業迅速崛起。

        作為重慶新興企業的代表之一,云從科技已成長為國內人臉識別領域的領先企業,并不斷拓展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AI應用場景:不僅與多個民航機場合作,還為400多家銀行提供刷臉支付、精準營銷等服務,并助力教育、醫療等領域企業精細化運營。

        在近期舉辦的華為鯤鵬應用創新大賽2020重慶賽區總決賽上,一家成立僅4年的創新型小微企業——格雷西司科技憑借“航司風險預警系統”力壓眾多大型企業奪魁。格雷西司科技CEO唐果表示,這套系統將航空公司原本相互割裂的數十項單體架構的風控數據整合在一起,并通過人工智能分析決策,將每趟航班的風控數據計算決策從20多分鐘縮至幾秒鐘,有效幫助華夏航空等航空公司提高風險管控效率和精準度。

        像格雷西司科技這樣的企業,重慶還有很多。以格雷西司科技所在的阿里云創新中心(重慶)為例,該中心成立1年來累計入駐44家數字經濟企業,其中物聯網方向企業占40%、線上平臺方向企業占30%、人工智能方向企業占20%,有效營造數字經濟成長的生態圈。

        記者采訪獲悉,隨著大數據智能化企業蓬勃興起,傳統產業加快智能化改造,重慶產業格局發生可喜變化:2019年智能產業增速達14%,遠高于工業增長水平;數字經濟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撐;迄今已集聚大數據智能化企業數千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逾千家。

        關鍵詞: 精準營銷 UNI-T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