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做天文研究,就有很多人好奇地來問我,你是怎么看星星的?其實還能咋看,搬個小板凳坐那看唄……
為了生動地回答這個問題,接下來就說說天文工作者眼中的星空。
怎么看?
圖1.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畫面(圖源:網絡)
提到天文學家看星星,許多人就會想到上面這個場景。但對于專業天文人員來說,上面這個做法早就不用了。
自從人類發明了照相底片,照相天文學就取代了肉眼觀測;CCD發明之后,很快就徹底取代了照相底片。而且科研級別的主流天文觀測也已經擯棄折射式望遠鏡多年了,現在大部分采用反射式望遠鏡。
名詞解釋:CCD Charge-coupled Device,中文全名“電荷耦合器件”。這個名字實在不好理解。不過不要緊,大家玩的相機(包括手機的相機),鏡頭后面的焦點位置上,就是這個東西,或它的兄弟版本CMOS。簡單理解成電子膠卷就好。
當然了,早期的天文學家還是用人眼去觀測并記錄的,比如下圖中威廉·赫歇爾制造的望遠鏡。
圖2:威廉·赫歇爾的望遠鏡示意圖(圖源:網絡)
圖3是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的一米望遠鏡,是很常見的一臺地平式反射望遠鏡。地平式是說這臺望遠鏡的轉動軸的安裝方式。圖中藍色支架后面的黑色部分,它的內部是主鏡面(這個角度看不到主鏡,而且主鏡在鏡蓋的保護之下)。主鏡面把星光聚焦到圖中左側支架頂端的主焦點上。然后主焦點的設備(其實也就是CCD)就記錄下了星光的信號。
圖3: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一米望遠鏡(圖源:鄭捷)
順便說一句,這張照片中的最左邊有根管子,這是正在對望遠鏡進行維護的場景,不是正常觀測中的情形。
天文學家在哪看?
望遠鏡被安裝在樓上的圓頂里,而我們則在樓下的控制室進行操控,圖4就是控制室的樣子。看起來好像很多屏幕,其實并沒有那么多計算機,因為有些計算機需要多個屏幕共同工作。算起來也就四五臺計算機吧。
圖4: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一米望遠鏡觀測室內景(圖源:鄭捷)
為什么需要那么多屏幕呢?因為我們在工作的時候需要同時監控很多信息,例如一臺計算機控制望遠鏡的指向,以及望遠鏡的觀測計劃,一臺計算機控制望遠鏡數據的采集,還要負責顯示采集到的圖像數據。此外還有一大堆的雜事,例如監控天氣狀態,填寫觀測日志,數據質量監控,數據傳輸和備份……
可能有人說,這么多事情,為啥不做多窗口呢?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能讓每臺計算機工作負荷太重,都是實時系統,萬一哪臺機子太忙碌,整個系統都會出問題的。其次呢,這些信息都是我們必須監控的,甚至窗口都不宜重疊,必須讓我們在操作時一眼就能看到,所以就只能這么多了。
那么一個人能同時看這么多東西嗎?答案是能的。對于新手來說,手忙腳亂是難免的,因為除了看一大堆東西,還要操作一大堆東西,但是熟練了之后其實沒那么可怕。因為很多關鍵信息都知道在哪里,掃一眼就知道是否正常。現在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都非常高,出現異常都會給出提示,所以沒那么恐怖。
全波段和多信使天文學
事實上前面提到的只是光學望遠鏡!
天文觀測從400多年前伽利略把望遠鏡指向天空開始,進入了望遠鏡時代,之后波段逐漸擴展到射電望遠鏡等,再然后飛快地進入了全電磁波段時代。
圖5: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26米射電望遠鏡,遠處為原25米射電望遠鏡天線。這是反射式射電望遠鏡,是日常所見典型的“大鍋”(圖源:鄭捷)
圖6: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名中國天眼),這是一臺舉世矚目的射電望遠鏡(圖源:國家天文臺)
隨著中微子天文學和引力波天文學在近年的出現和發展,天文學已經進入了多信使時代。近年來,隨著人類將一臺臺空間望遠鏡送入太空,現在的觀測設備是空間、地基兩開花。
雖然不同的觀測方式使用的設備差異非常大,但是出于傳統習慣,我們仍都稱它們為望遠鏡,盡管早已不是“鏡子”了。比如下面這張圖,你能猜出這是啥?這是1932年央斯基的“旋轉木馬”天線,也是人類第一臺射電天文望遠鏡。
圖7:人類第一臺射電望遠鏡(圖源:網絡)
作者簡介:鄭捷,別名小林,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興隆觀測基地駐站天文學家,主要從事多波段恒星測光巡天觀測和數據處理,以及天文軟件研發工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