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科普 | 打造一雙“慧眼”去看星光璀璨

        光明網 2020-09-22 11:37:03

        仰望星空,人類經歷了從只用眼睛觀測,到使用先進科學儀器的過程。

        觀測工具的大飛躍,讓我們不斷認識宇宙,感知無限的空間與時間。

        人眼的瞳孔調節范圍是2-8毫米,能看到的最暗天體只到6.5等,用裸眼觀測土星時,我們看不到它的美麗光環,更看不到木星由4個大衛星圍繞旋轉的畫面,所以地心說統治了地球兩千年。直到1609年,一臺小望遠鏡指向夜空,清晰的畫面映入人間:月球上的環形山、土星的光環、木星的四顆衛星、金星的盈虧變化……原來天空如此奇妙,這使人們意識到日心說比地心說更正確。

        兩年后,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對望遠鏡進行了優化,用兩片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顯著提高,不過視野里看到的物體卻全部倒立了。它被后人稱為開普勒式望遠鏡。

        好奇心驅動人類去觀測更暗的天體,想看到更清晰的畫面,就需要更大口徑的望遠鏡。不過,技術難題也隨之出現,世界最大的折射望遠鏡——葉凱士望遠鏡,口徑1.02米,鏡筒達到了19米之長。另外,制造鏡片,要求材料均勻且透明度高,它的生產非常困難,并且折射材料會產生色差。

        天文學家繼而轉向研究反射式望遠鏡,并不斷革新制造技術:鏡面拼接技術采用較小的子鏡拼接代替一整塊主鏡;薄鏡面技術讓鏡面厚度由米級下降為厘米級,重量大大減輕;主動光學技術與自適應光學技術,則讓成像的像質更加精細。

        科學家們還發明了干涉技術,將多臺望遠鏡通過干涉技術,達到更高的分辨率。人類拍攝第一張黑洞照片,使用射電望遠鏡觀測時,干涉的最大基線幾乎接近地球的直徑。

        在干涉技術中,射電干涉技術的成功應用,也激發了天文學家攻克光學波段干涉技術的動力。目前最成功的干涉儀——甚大望遠鏡干涉儀,由4臺完全相同的8.2米口徑光學望遠鏡,和4臺1.8米口徑輔助望遠鏡組成,基線長度可達140米,能夠對黑洞附近的恒星進行引力紅移效應觀測,還能被用于地外行星大氣的光譜觀測。

        新技術的出現,讓人類觀測宇宙的能力今非昔比。不過,以往的小問題卻升級成了大問題,厚厚的大氣層制約了天文觀測。于是,天文學家們不再滿足于在地面上看星星,天文觀測進入了在太空看星星的新時代。

        空間望遠鏡被制造、發射、在軌觀測運行,人類取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科學成果。2020年,我們熟悉的哈勃已服役滿30周年。我國的空間天文觀測亦亮點紛呈,2017年“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發射成功,多臺空間望遠鏡也在研制之中。

        未來,望遠鏡還將更加神通廣大。更多激動人心的新發現將繼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望遠鏡的鏡片中,未來可期,星空將更加絢爛!

        科學審核:李正陽、范舟、茍利軍、袁鳳芳

        策劃監制:萬昊宜、宋雅娟

        統籌:張佳興

        編輯:趙宇豪

        關鍵詞: 望遠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