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中的“基因”】DNA修復的“工具箱”里都有啥?

        光明網 2020-09-25 18:46:20

        【諾獎中的“基因”】

        在日常生活中,物品會隨著使用頻次和使用時間的增加出現破損。不過,修理工人可以利用“工具箱”對其進行修理。生物體亦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動物的器官也會出現損傷,醫生們則通過各種器具和醫療手段嘗試修復。

        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微觀世界,情況會是怎樣的呢?眾所周知,生物的遺傳信息儲存于DNA(脫氧核糖核酸)中,他們依賴于DNA的穩定保存與精確復制完成個體生長和種群的繁衍。一旦DNA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受到影響,就很可能出現威脅到個體的自身健康或不利于后代生存的基因突變。DNA被日復一日、長達幾十年的“使用”,其會出現損傷嗎?如果出現損傷,又該如何進行修復呢?

        無處不在的危險

        上世紀70年代之前,科學界普遍認為DNA是一種極其穩定的分子,從而保證了生物體精密的運轉。然而,生物體每時每刻都面臨著身體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干擾。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的照射、空氣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其他生物體如病毒的浸染等。上述原因都有可能導致DNA的損傷。身體內部的一些因素也會導致DNA損傷,例如,體內自由基的影響;DNA復制過程中,其組成成分核苷酸出現的錯配;基因的信息在進行轉錄過程中,DNA雙螺旋打開和基因剪切過程造成的DNA損傷等。可謂“危險無處不在”。

        為應對這些情況,生命體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獲得了自己的“工具箱”——DNA損傷修復,對各種DNA損傷進行針對性修復,從而保證遺傳物質的精確與穩定。為了了解這一精細的過程,托馬斯·林達爾、阿齊茲·桑賈爾、保羅·莫德里奇等研究先驅們通過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研究,揭示了包括切除修復、錯配修復等一系列DNA損傷修復“工具”及其工作原理,在該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并因此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托馬斯·林達爾(左)、阿齊茲·桑賈爾(中)、保羅·莫德里奇(右)

        修復DNA的“工具箱”

        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給予他們如下評價:“這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描繪了這些基本機制,他們的系統性研究對理解細胞的工作機制作出了決定性貢獻。與此同時,也讓我們理解了幾種遺傳性疾病的原因,以及癌癥和衰老背后的機制”。那么,他們具體發現了怎樣的DNA修復機制呢?

        托馬斯·林達爾在對細菌的研究中發現,DNA分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穩定。他發現DNA的4種組成堿基之一的胞嘧啶很容易失去氨基,形成受損的胞嘧啶,如果這種缺陷得以持續,DNA在進行復制時就會出現變異。好在DNA糖基化酶會立刻識別損傷的部位,將它們與糖苷鍵切斷,并配合核酸內切酶和DNA聚合酶完成修復。上述過程被稱為“堿基切除修復”。

        阿齊茲·桑賈爾的發現也與細菌有關:1976年的一天,他發現當細菌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下時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如果用可見藍光照射它們,它們會突然恢復。圍繞這個現象,桑賈爾發現了“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他通過一系列精巧的試驗設計,發現了UvrA、UvrB和UvrC三種酶。其中,UvrA和UvrB負責識別DNA損傷部位,UvrC則負責切除。最后通過DNA聚合酶以及DNA連接酶完成最終的修復。

        另外一位獲獎的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發現的則是“DNA錯配修復機制”。這一過程也需要三種酶的參與:MutS,MutH和MutL。其中,MutS準確定位發生錯配的區域,MutH識別DNA并且與之結合,MutL則負責將MutS和MutH連接形成環狀復合物,隨后由MutH切除錯配的堿基。上述工具可以修復DNA復制過程中出現的堿基錯配。

        廣闊的應用前景

        研究DNA修復的分子機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首要價值是有助于抗腫瘤藥物及治療手段的開發。基因表達和腫瘤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腫瘤細胞的產生,源于基因突變不斷累積。此外,某個器官的細胞出現損傷修復的次數越多,其出現腫瘤的概率則越大。如在吸煙人群體內,尼古丁容易造成肺支氣管上皮細胞損傷,損傷之后出現修復,如此反復幾十年,某一次突變導致了肺癌的發生。再如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反復的胃酸反流至食管造成腐蝕、修復、腐蝕的循環,會加速食管上皮細胞的變異,導致賁門癌。

        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辦法,提高人體的基因修復能力,減少突變的發生,將可以降低腫瘤的發生概率。目前多數常用的廣譜抗腫瘤化療藥物,其基本原理多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出現DNA損傷,抑制其DNA復制并誘導凋亡,從而殺死癌變細胞。

        根據DNA損傷修復的原理,科學家們或可進一步優化化療藥物,使其有效性更高、靶向性更強的殺死腫瘤細胞,避開正常細胞,從而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此外,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衰老與基因組的穩定性密切相關,如果能開發出促進DNA修復的藥物,讓人體基因組的DNA長期穩定,則有望“永駐青春”。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徐樂天(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監制:中國農學會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關鍵詞: 基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