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征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六分儀座SW是類新星的一個原型星,這顆類新星有較深的掩食,軌道傾角約78度,軌道周期為3.24小時,剛好處于軌道周期空缺(2—3小時)的上邊緣。
近期,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方小慧和研究員錢聲幫等人用國內中小口徑望遠鏡對六分儀座SW進行監測,并結合歷史資料,發現其亮度在大概9.7年的持續增亮之后快速下降,下降時標不到1年,光變振幅大約為0.6個星等。這種約10年的光度準周期性振蕩是首次在類新星中被發現。
他們通過對獲得的掩食極小時刻分析發現其軌道周期可能存在周期變化,該現象揭示了六分儀座SW存在褐矮星第三天體。同時最新數據表明近5年其軌道周期正急劇下降,這是理論模型所預測的磁滯效應所不能解釋的。最可能的物理機制是盤風被強輻射吹離盤表面,使系統損失額外角動量,導致軌道周期急劇收縮。
支持這個解釋的另一觀測證據是,系統光度正好在這5年達到了最大并整體處于停滯狀態,并伴隨有明顯的小振幅的振蕩,符合盤風模型的預期。光度的準周期性振蕩、強的吸積盤星風以及褐矮星第三天體的存在等使得六分儀座SW成為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激變雙星系統。此項研究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天文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上。(記者趙漢斌通訊員陳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