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制約國民教育體系及教育質量的根本癥結所在。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希望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及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團聚力攜手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堅持“五育并舉”育人原則,緊密貼合了教育評價改革的需求:首先,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為學生定制涵蓋思想政治素養、公益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的課程與活動;其次,真實記錄學生成長及各項素質能力,完成在校學生的素質能力畫像,有效助力學校落實素質教育發展方針,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團聚力青年素質能力成長飛輪:為中國人民大學素質育人創新提質增速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這是新時代教育評價的新趨勢,更是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團聚力攜手中國人民大學共同構建人才績效評價和績效激勵機制,實現對人才評價由絕對指標評價變為相對指標評價、由單個項目評價變為綜合全面評價、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
為此,團聚力研發出青年素質能力成長飛輪,它把青年成長和職業發展所需的核心能力素質,以可計量、可對標、可改善的直觀形式呈現出來,加之體驗良好的即時認可與動態反饋機制,就好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高度智能的虛擬伙伴,能夠有效刺激個體的行為動機,大大降低觸發探索和改善的門檻。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統計每個學生的能力素質情況,幫助發現學生的能力優勢和弱點,制定個性化的素質教育培養路徑,從而輔助高校更好地實現個性化精準培養,完成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團聚力與人大借助科技力量實現素質教育升級,定能形成特色品牌,從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
圖:團聚力青年能力素質成長飛輪模型
團聚力青年能力素質成長飛輪1.0版本中有10個要素,4個維度,41個可測量的能力點,這些能力點與學業績效、職業成就,乃至生活幸福高度相關。在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下,把青年能力素質的飛輪模型及其應用平臺,歸類于“五育并舉”推進全面素質育人的新基建,為高校在制定能力素質培養目標時提供底層框架,為開發個性化的素質育人模型提供基礎工具,為研判素質育人成效,提供對標依據和數據支撐。
團聚力以飛輪模型為基礎,在新科技、新算法、新應用和大數據、大平臺上下功夫,協同研究過程、開放研究成果、共享研究發現,大幅降低素質育人在理論、方法、工具、數據、資源等方面的專業成本,帶動素質育人的效能提升和舉措創新,為素質育人新動能的積聚和迸發,貢獻力量。
可以預見,隨著“五育并舉”推進全面素質育人的方針落地,更多基于飛輪模型的應用創新將會層出不窮,更多的實證研究也將循序展開,轉動的飛輪也必然會快速迭代、不斷完善,通過強大的飛輪效應為素質育人創新提質增速。
團聚力“五育并舉”,讓素質育人的成果清晰可見
目前,團聚力已為全國120余所高校與各級共青團組織提供服務。從人才成長角度出發,團聚力在學生的管理與服務、參加社會實踐、畢業生的求職與發展、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等方面持續研究青年能力素質提升的機理,為如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論依據和評價方法。
團聚力旗下青年人力資本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洪峰表示:在“五育并舉”全面提升學生能力素質為核心的新型育人體系中,建立反映大學生成長規律、符合不同育人主體各自獨特優勢的能力素質模型至關重要。學校、學科、專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具備哪些能力素質的人,以及是否培養了這樣的人,這些關鍵問題的落實,不僅要深化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職業發展追蹤的相關工作,將“五育”成果真正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考評體系之中,還需要有專業深入的研究和扎實可靠的數據作為支撐。積極擁抱技術創新,實現素質育人全過程的可記錄、可評價、可對標,既有利于學校全面了解和評價學生的發展現狀,又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從而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成長路徑。
在更宏大的視野下重視素質與實踐育人的工作,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強綜合素質,體現高校的責任擔當,是全國所有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未來,團聚力將在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素養,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為全國各大高校提供更專業的支持,讓素質育人的成果清晰可見。(一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