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油料所60周年:科技創新驅動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光明網 2020-10-26 16:07:59

        金秋十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迎來建所60周年華誕。

        10月24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召開的科技創新引領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了解到,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在油料種質資源與功能基因挖掘利用、優質高產高油抗病育種、農產品產品質量安全、脂質營養與產品創制等研究領域實現了理論、技術、產品鏈式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和平臺建設等全面發展,有力支撐了我國油料科技創新能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前列。

        23項國家大獎 幾代人辛勤耕耘

        油料是人類三大營養素中油脂與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全國油料常年種植面積約4.5億畝,在國家食物安全和鄉村振興、健康中國戰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國之初,全國食用植物油年產量不足100萬噸,人均年消費不到1.8公斤,僅為人體基本需求的15%左右。為了促進油料科技和生產的發展,國家于1960年成立了油料所。

        幾代油料所人秉承“團結、奮斗、求是、奉獻”的精神,立足油料產區,接續努力,先后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19項。自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以來,油料所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成果獎勵23項,平均不到2年產生一項國家大獎,涉及油菜、花生、大豆等品種資源與新品種選育、栽培生理、植物營養、病害防治、質量安全、加工利用等研究領域。其中,油菜領域獲得14項,占全國油菜領域國家科技獎勵的四成。

        目前,油料所已發展成為學科專業齊全、人才力量雄厚、條件設施先進、綜合實力一流的現代研究所,培養出2名院士領銜的國家級、省部級結構合理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成了涵蓋資源保存、品種選育、良種繁育、試驗示范等功能,覆蓋一熟制、兩熟制、三熟制布局的武昌本部基地、武漢陽邏綜合試驗基地、湖北漢川轉基因試驗基地、青海平安北繁試驗基地、江西進賢三熟制試驗基地,建成了30余個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觀測臺站,成為國家油菜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國家健康油脂產業科技創新聯盟、脂質科學與健康國際創新合作聯盟的牽頭單位。

        從低到中再到高產、優高產 油料發展三次跨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油料所育成的甘油3號、甘油5號等國內首批適于長江流域的甘藍型油菜品種,推動了我國油菜生產以甘藍型替代白菜型的物種變革。

        與此同時,油料所攻克了60年代以來制約油菜生產發展的“花而不實”難題,在科學理論與生產實踐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我國硼肥的施用,其原理和技術成果在油菜和棉花、蔬菜等作物生產上廣泛發揮作用至今。上述成果有力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國油菜由低產到中產的第一次跨越。到1979年,全國油菜畝產提高到58公斤左右,相比60年代初增長了約103%,全國油菜總產則增長了約226%,菜籽油占油料作物產油量的比例從18%上升到38%。

        20世紀八十年代,油料所育成的中油821油菜品種樹起了一座高產、穩產、抗病的豐碑,全國累計推廣近2.3億畝,覆蓋了當時全國30%以上的油菜面積。中油821和油料所研發的水田三熟油菜高產栽培、兩熟油菜秋發高產栽培以及菌核病防控等技術,有力推動了油菜由中產到高產的第二次跨越。到90年代末,全國油菜畝產提高到100公斤左右,相比70年代末增長了約75%,總產增長了約374%,菜籽油占油料作物產油量的比例上升到52%。到1993年全國食用油人均消費相比建國之初提高了近4倍,正是由于供給能力增加,1993年國家取消了長達40年的食用油限量供給制度。

        早在1978年,油料所率先開展雙低油菜育種,培育出中雙1號、中雙4號等國內首批具有實用價值的雙低油菜品種,為全國同行提供了寶貴的雙低親本資源。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育成的中雙7號、中油雜2號、中雙9號、中油雜11等系列油菜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與同期研制的雙低油菜速測技術、優質油菜加工技術、雙低油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等成果,推動了我國油菜生產從高產向優質高產的第三次跨越。到2009年,全國油菜優質化率超過90%,畝產達到125公斤,單產和總產比90年代末均增長了約25%,并顯著增加了優質飼料蛋白的供給。

        60年來,我國油菜生產經歷了從低產到中產、從中產到高產、從高產到優質高產的三次跨越。

        3.5萬余份種質資源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油料作物資源庫

        依托油料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國內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種質3.5萬余份,成為油料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

        大別山區是我國重要的花生產區,上世紀60年代,青枯病導致當地出現嚴重的花生“死棵”問題。群眾盼望著說,誰能幫助解決,我們抬他上北京。為了攻克這一“絕癥”,油料所從1800余份花生品種資源中,鑒定出首個抗青枯病花生品種“協抗青”。至目前,油料所已實現了抗青枯病品種的五次更新換代,培育出聚合抗病、高產、高油與優質營養等性狀的高油酸抗青枯病中花29、中花30等系列品種,在花生青枯病抗性資源研究與育種方面走在了國際前列。

        通過聚合優異性狀,油料所創制出了一批突破性育種材料,其中含油量達65.2%的特高油油菜品系Q924,創造了世界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紀錄。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含油量超過50%的中油雜19、中油39等一批集超高油、高產、優質、抗病于一體的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油菜新品種和高產穩產優質大豆、花生、芝麻新品種。

        據介紹,建所以來,油料所已培育油料品種230余個,油料品種和生產技術常年應用面積4000萬畝,覆蓋全國油菜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依托油料作物資源庫,油料所還開辦了油菜基因資源“超市”,免費提供給全國育種機構利用。

        14個國際合作平臺 躋身油料科技世界先進水平

        上世紀80年代,油料所通過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際同行合作,有力推進了我國雙低油菜育種進程。而如今,油料所育成的系列優質油菜品種,雙低品質和含油量水平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通過長期實施引智項目,油料所在油料品質檢測、生物毒素檢測等領域實現技術反超,其中研制的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打破了國際壟斷,靈敏度比國際提高了10-50倍,廣泛應用于五大類65種農產品和食品檢測中。

        油料所在國際發起并領銜油菜、甘藍、芝麻等作物基因組測序,克隆出一批高油、高產、抗病等重要農藝性狀功能基因,揭示了相關遺傳機理,在《科學》《自然植物》《美國科學院院刊》《自然通訊》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50余篇,學術論文數量躍居油料學科全球第二,使我國油料基礎研究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

        目前,油料所國際合作伙伴遍及“一帶一路”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國際半干旱地區熱帶作物研究所、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植物遺傳資源研究所、拜爾、先鋒、瑪氏、島津等國際知名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建了油菜遺傳改良與利用、油脂質量安全、油料綠色加工與高值化利用、花生黃曲霉防控聯合實驗室等14個國際合作平臺,國際合作伙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

        關鍵詞: 農科院 油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