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

        中國科學報 2020-11-13 11:02:40

        11月6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等合作,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并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制備提供了理論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

        記者獲悉,這是《科學》創刊百余年來首次刊登鈉離子電池領域相關文章,不僅表明了國際主流科學界對該技術取得突破的重視,也反應了我國鈉離子電池前沿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員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博士趙成龍、副研究員陸雅翔、研究員胡勇勝,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Claude Delmas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Marnix Wagemaker教授等。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學電池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一能實現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新型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鋰離子電池雖然已占據全球電化學儲能規模市場的80%份額,但由于其資源的稀缺性和較高昂成本,產業發展面臨“天花板”,資源儲量豐富、成本低廉的鈉離子電池便成為了極佳的補充。然而,鈉離子電池的性能因受到可用電極材料的限制,尤其是以層狀氧化物材料為主的正極材料的限制。

        自1980年以來,鋰離子層狀氧化物(LiMO2)都是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正極材料,其堆積構型為O型(Octahedral,八面體)。與之相比,鈉離子層狀氧化物(NaxMO2)卻具有O和P(Prismatic,三棱柱)兩種構型,其中最常見的兩種結構分別為O3和P2(數字代表氧最少重復單元的堆垛層數)。胡勇勝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兩種結構的層狀氧化物作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時各有優勢,但目前的技術手段僅可實現對合成出的材料進行物理表征以確定具體構型,無法直接預測材料的堆積結構,嚴重阻礙了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性能設計和新型正極材料的發現。

        一般而言,O3相正極材料具有較高的初始Na含量,能夠脫出更多的鈉離子,具有較高的容量,適用于低速電動車、大規模儲能領域;P2相正極材料具有較大的Na層間距,能夠提升鈉離子的傳輸速率和保持層狀結構的完整性,具有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在充電樁、調頻、數據中心等快充場景應用更具優勢。胡勇勝說:“在實際工業化產品開發中,如果能提前設計材料構型,便能精準適配和打造最優結構的鈉離子電池化學體系,大大提高研發效率。“

        胡勇勝也是中科海納的創始人,他帶領的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海鈉研究團隊是全球較早關注該領域研究的團隊之一。2016年,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戚興國(現任中科海鈉材料部經理)創新性地引入等效半徑(等效半徑即加權半徑,是將過渡金屬的半徑乘以該過渡金屬的含量)的概念來預測堆疊機構,為該課題研究首開思路。

        在后續研究中,胡勇勝團隊在總結不同系列層狀氧化物結構參數的過程中發現:O3和P2兩種結構材料的Na層間距(d(O-Na-O))和M層間距(d(O-M-O))的比值有一個臨界值1.62,比值高于1.62通常形成P2相,低于1.62易形成O3相。通過提高鈉含量可獲得O3相;反之,降低鈉含量可獲得P2相。

        基于此,胡勇勝團隊引入“陽離子勢”,來表示陽離子電子密度及其極化率的程度,捕捉層狀材料的關鍵相互作用,使預測堆積結構成為可能。通過合理設計和制備具有改良性能的層狀電極材料,證明了堆疊結構決定材料的特性,為堿金屬層狀氧化物的設計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業內專家表示,該研究揭示了鈉離子層狀氧化物中O3型結構和P2型結構之間的競爭關系,優化了鈉離子電池的制造環節,為進一步提高鈉離子電池體系儲能特性提供了精準指導。(沈春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