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取得階段性成果 科技創新打造農業芯片

        光明網 2020-12-31 18:17:17

        12月31日,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海稻”)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淀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兩個項目的科技成果項目評價會。與會專家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對項目成果研制開發情況的匯報,審閱了鑒定資料,并就相關細節和應用情況進行了評估和問詢。經過評價委員會專家討論,一致通過,認為兩個項目成果設計思路新穎、選育方法獨特、產品功能突出、推廣應用效果顯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據介紹,該項目利用耐鹽堿海水稻資源品種,采用常規選育配合秈粳架橋結合鹽堿地梯度分離選育方法,培育具有更高耐鹽堿性和其他優良抗性的海水稻種質資源,配合鹽堿地功能有機肥,生產高鐵、高鈣、高葉酸的高端海水稻弱堿米和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海水稻功能米,并進行市場化推廣。同時利用海水稻的生態修復功能,改良修復鹽堿土壤。

        目前,中農海稻公司已全面完成了海水稻品種的產量(畝產水稻400-500公斤,一畝海水稻還可產出近一噸牧草)、品質(口感和營養成份均優于普通水稻)、抗性(完成了我國12個重點鹽堿地分布省區33個點的適應性試驗和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研究)三個主要方面的研發;完成了20多個海水稻(鹽堿稻、功能稻)系列新品種的選育和區域試驗;研發了海水稻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并取得一系列試驗成果;在我國重點鹽堿地區建立了30多萬畝生產示范基地。圍繞海水稻分子育種和生態修復,中農海稻已獲得近20項專利,制訂、發布了“海水稻弱堿米”和“海水稻高抗性淀粉米”產品標準,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種業被稱為農業的“芯片”。良種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中農海稻公司董事長楊記磙介紹,海水稻在鹽堿地的種植生產基地,是在18億畝基本農田之外開發出的新的糧食生產土地資源。我國可供開發利用的鹽堿荒地資源達數億畝,海水稻功能稻米系列產品研發和推廣能充分利用荒地,開拓耕地面積。這對確保我國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海水稻在中國北方重點鹽堿地區的產業化推廣,尤其是在新疆喀什中重度鹽堿地區、內蒙及東北鹽堿凍土區、沿黃鹽堿地區的規模化種植推廣,具有重要的產業價值和社會意義。

        據悉,中農海稻公司及其技術研發團隊已進入基于海水稻的健康功能主糧以及節水栽培、抗旱栽培為主題的研發新階段。預計在10年之內,計劃推廣一億畝的鹽堿地海水稻的種植,屆時將帶動修復改造1000萬畝鹽堿灘涂地,為國家新增耕地1000萬畝,每年為國家增收50億公斤優質海水稻米,新增50億公斤稻草,打造成為千億級國家生態糧倉項目和鹽堿地生態修復示范項目,成為國家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重點工程項目。(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