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
郭蓉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書記、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疫情,我國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在后疫情時代,各行各業的人們都面臨著快速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雙重壓力之中,多處于高度的緊張應激狀態,持續的應激就有可能會使一部分人出現不同程度上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以及心慌、頭暈、失眠等多種軀體癥狀,甚至誘發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腫瘤等心身疾病。
2020年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本次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正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倡導社會關注、支持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激勵廣大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工作,積極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呼吁全體社會重視心理問題,關注心身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將人的健康定義為:“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可見,精神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一份對全國范圍5萬余名居民線上調查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抑郁狀態人群占總體的27.9%,焦慮狀態人群占總體31.6%,急性應激癥狀占總體24.4%,失眠占總體29.2%。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變化、城市的封鎖等因素使人們倍感恐懼、緊張、擔憂和孤獨。
同樣,戰斗在崗位的各地醫護人員,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一項全國范圍內1293位醫務人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心理應激反應調查顯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出現抑郁情緒的占總人數的25.4%、出現焦慮情緒的占總數的14.5%,且這些工作人員的子女有41.0%出現了相關的不良情緒反應。作為本次疫情中的特殊群體——醫務人員,除了要面對社會恐慌、居家防疫外,還要堅守防疫工作崗位,直面疾病威脅和安撫家庭及子女壓力。
在這嚴峻的背景下,中醫藥發揮形神并調獨特的優勢,為公共精神衛生問題貢獻著力量。精神心理障礙在中醫學中屬“情志病”范疇,中醫早在2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建立了中醫情志病學的理論體系,為情志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和深入研究,已經形成了含藥物和非藥物豐富的防治體系。
疫情期間,中醫學者們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方式,向大眾普及和宣傳各種調節情志、應對壓力的方法,如移情易性、情志相勝等中醫心理調適方法,中藥、食療、按摩、耳穴、針灸、六字訣、八段錦、太極拳、五音療法等等適宜技術。編寫了《新冠疫情心理救援中醫調適手冊》,為抗疫精神心理健康工作貢獻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不僅在新冠肺炎抗疫前線做出重要貢獻,并且在疫情下精神心理領域也提供了巨大支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后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問題仍然是不容忽視的重點,中醫藥也仍然是全民心身健康的堅強后盾,我們呼吁社會各界共同持續關注全民精神健康,相信我們共同努力,一定會戰勝新冠疫情,營造和諧、美好的精神家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首款商用圖神經網絡加速IP核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