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

        中國科學報 2021-01-15 09:54:03

        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陸朝陽幾乎是立刻動身回國,投身于發展與國家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量子信息技術。作為學術帶頭人,他不斷開拓量子光學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術的高度,實現了單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維度的量子隱形傳態,為復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和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科學基礎;解決了單光子源和糾纏光子源的品質和效率等瓶頸問題,在光量子計算和多光子糾纏方面處于國際引領地位。

        近年來,陸朝陽的這些原創性的系統工作贏得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研究成果3次入選美國光學學會評選的“國際光學重要進展”,5次入選我國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量子隱形傳態相關工作作為中國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國物理學會的“國際物理學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

        近5年來,陸朝陽本人先后被《自然》雜志評為“中國科學之星”,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克利夫蘭獎、中國物理學會黃昆半導體物理獎等多個獎項;還獲得了美國光學學會阿道夫隆獎章、美國物理學會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這兩個獎項都是首次頒發給中國科學家。

        在教學和人才建設方面,《自然》雜志子刊曾專門報道陸朝陽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經培養了15名博士,多名學生獲得全國青少年創新獎、求是獎、中科院院長特別獎等。

        教學科研之余,陸朝陽還擔任多個社會職務,多次擔任各科普論壇的主持和嘉賓,作關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術的科普報告80余次,并受到廣泛好評。

        周欣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針對肺部影像檢測方法的技術盲點,周欣帶領團隊歷經十年科研攻關,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增強倍數最高的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儀(MRI),成功“點亮”人體肺部盲區。

        團隊突破了肺部氣體MRI信號低、不能實時成像、臨床只能對質子(1H)成像等系列技術難題,創新研制了永磁極化系統核心部件,使氣體磁共振信號增強8.6萬倍,使我國首次實現了高分辨率肺部氣體MRI從無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適應欠采樣、壓縮感知、深度學習等技術,提升速率達5幀/秒,比國際醫療同類設備快1倍,實現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體肺部氣體動態采樣,成功實現自由呼吸下的實時成像;自主研發的自動升降頻多核射頻裝置實現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備至目前臨床MRI,該成果2020年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部列為“需求牽引,突破瓶頸”的唯一典型案例。

        面對洶涌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動請纓,帶領團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同濟醫院抗疫一線,利用該裝備在全球首次開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氣和氣血交換功能的精準、可視化評估,對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全面評估,為一線醫護人員治療評估和預后評價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數據支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科技支撐。

        周欣學風嚴謹、為人謙遜、創新爭先,近年來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60余項,在《科學》雜志子刊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科學探索獎”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等榮譽。

        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先鋒人物

        劉燁瑤中科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劉燁瑤長期從事我國系列載人潛水器研制工作,負責聲學系統設計,實現潛水器通信、定位、探測等功能。

        “蛟龍”號立項之初,國際相關資料對國內封鎖,面對巨大技術挑戰,剛剛畢業的劉燁瑤勇挑重擔,承擔“蛟龍”號聲學系統硬件設計工作,實現了文字、數據、語音、圖像等信息傳輸,2013年獲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深海勇士”號具有國產化、高可靠性、高可維性以及低運營成本等特點,國產化率達到95%。劉燁瑤負責“深海勇士”號重要核心系統——聲學系統硬件設計以及母船聲學系統改造工作,設計的船載水聲通信系統有效解決了吊放方式干擾母船航行的難題,性能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被驗收專家組評價為表現“超出預期”。

        劉燁瑤目前擔任“奮斗者”號副總建造師、主任設計師、潛航員,該潛水器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具備在馬里亞納海溝作業的能力。劉燁瑤負責完成聲學系統設計和試驗工作,實現了“奮斗者”號聲學系統的100%國產化。海試中,“奮斗者”號的聲學系統工作穩定可靠,實現萬米深度下遠距離多制式雙向高速數字水聲通信,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導航定位實現馬里亞納海溝“大海撈針”,完成連續、自主、精確、可靠的水下導航定位;通過多種多部聲吶實現潛水器超視距觀測、精細測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測繪。

        “保證工作一定沒有差錯,自己的崗位一定讓別人放心”早已成為他的工作準則。劉燁瑤說,很多前輩給像自己一樣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礎,有了這些基礎,團隊才能做出載人深潛的成就,這是非常幸運和難得的,所以必須擔負責任、盡力做好。

        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長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懷建設家鄉的信念,致力于新疆傳統民族藥研究,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領基層村民踏上脫貧致富路。

        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動要求擔任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加汗巴格鄉深度貧困村巴格齊村第一書記。他利用自身科技優勢,引進100余萬元藥材種植項目,從20余種藥材品種中篩選出3~4種藥材進行推廣種植,使巴格齊村玫瑰種植面積達300多畝。那段時間,他白天落實項目進展,晚上組織村民講解中藥種植要點,有時候晚上只睡很短時間,只為讓老百姓快速掌握種植技術。

        因地域遙遠,未經處理的新鮮藥材既受季節限制,又增加了運輸和變質的風險。為解決瓶頸問題,他因地制宜提出“規范化收集、儲存和粗加工車間”計劃,將歐斯瑪等原料藥材進行濃縮、冷凍處理,讓貧困戶多途徑增收。

        他還在村里推廣“園村互動、園區示范、村民參與、科技扶貧”的發展新模式,在巴格齊村形成了穩定脫貧、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成為墨玉縣科技扶貧示范樣板。科技項目不僅讓百姓增收致富,還徹底改變了村民對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動先進文化入腦入心。駐村期間,他幫助村民銷售農副產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齊村與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捐助15萬元用于村委會和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

        2019年度,巴格齊村獲得“和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實際行動落實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推廣到農戶中,一顆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腳下,更有責任和義務建設腳下的這片土地”。

        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感動人物

        鐘瑾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北方牧區牲畜越冬飼料短缺問題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上百億元。青貯加工技術是拓寬粗飼料來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國在這一領域面臨加工技術落后、營養損失嚴重、貯存期短、易霉變等關鍵瓶頸問題。

        對此,鐘瑾團隊經過持續攻關,建立高通量篩選方法,從數千株不同來源乳酸菌中分離篩選出生長快、產酸高、產菌素、耐極溫、抗逆強、有助降解纖維素、有效抑制二次發酵的優良青貯菌株,并研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針對性強、成本低的高效青貯菌劑。團隊采用窖貯、裹包、混合青貯等加工方式,實現了飼草及秸稈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應生產技術體系。

        國家級貧困旗縣庫倫是中科院在內蒙古的定點與對口幫扶旗縣,草畜矛盾嚴重制約了當地畜牧業發展。鐘瑾在扶貧工作中瞄準青貯菌劑關鍵技術,每年多次赴庫倫各鄉鎮扶貧點現場示范講解,指導當地貧困戶、企業、畜牧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規范掌握青貯制作流程;充分發揮精準扶貧示范帶動效應,確保技術入戶、逐戶脫貧,實現技術擴散和輻射,形成戶、村、鄉、縣層層帶動示范網絡;通過與當地政府、養殖場等合作,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培訓人員千余人。

        5年來,團隊通過示范推廣惠及農牧戶1012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6戶,受益群眾利用該技術每年每戶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

        以庫倫精準科技扶貧成果為基礎,鐘瑾團隊進一步向扶貧任務重、脫貧難度大的省份開展技術輸出。團隊在貴州六盤水、廣西西林等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實踐中,研發及推廣有效脫貧的技術,為幫扶地區培育持續增收的內生動力。

        郝捷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干細胞資源庫執行主任

        新冠疫情暴發后,郝捷第一時間加入抗疫科技攻關小組并擔任項目執行負責人。2020年3月1日,她臨危受命,作為首批赴武漢成員在一線開展前期工作。在武漢期間,郝捷和同事們與時間賽跑,她因高強度連續工作發生3次休克性反應,但仍堅守在一線。在武漢的47天里,郝捷和團隊成員在完成既定目標外調研走訪了13家醫院,平均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多次進入隔離區并提出肺纖維化導致呼吸困難的治療新方案。

        郝捷和團隊自主研發的CAStem細胞注射液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II期新藥臨床試驗批件,這是利用臨床級人胚干細胞制備的一類免疫和基質調控細胞,可用于治療新冠肺炎導致的重癥及危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和肺纖維化,也是世界上首個治療新冠肺炎的干細胞藥物。疫情期間,該藥物先后在北京、哈爾濱、武漢地區被用于救治74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患者全部順利出院。目前,CAStem細胞注射液已入選國家治療新冠肺炎“三藥三方案”。

        抱著“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艱苦攻關17年,帶領年輕科研團隊研發出治療40余種疾病的10余種干細胞藥物,專注推進干細胞資源科技共享和國家干細胞庫標準化建設;建立國內首個臨床級干細胞庫,獲批國家級資源庫,成為首家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生物樣本庫。

        2020年,郝捷獲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47天的一線戰“疫”和17年的科研堅守讓郝捷深刻認識到,科學家的實驗臺就是陣地,科學技術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

        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

        2003年,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開始衛星導航關鍵技術預研工作。2007年,衛星創新院參與北斗全球系統論證。2009年,以相里斌、林寶軍、沈學民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完成組建。十年砥礪前行,十年集智攻關,實現了中科院在北斗導航領域的跨越發展。

        他們堅持創新、攻堅克難,突破了50余項關鍵技術:突破了導航星座Ka相控陣星間鏈路技術,解決了北斗從區域向全球拓展實施的最大瓶頸;突破了時頻“無縫”切換技術,解決了系統運行連續性難題,并為實現全球系統信號的高連續性奠定了基礎;突破了以龍芯、高效固放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關技術,扭轉了中國航天關鍵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他們開放融合、團結協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圍”的發展思路,匯聚中科院內10余支創新力量,聯合國內30多家優勢單位,在獨具特色的“功能鏈”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打造了緊密耦合、高效協同的中科院導航衛星創新團隊。

        他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攻關”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難萬險。2011年至2016年間,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和第五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的研制和發射,拉開了北斗全球系統建設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間,超高密度完成了5組共計10顆北斗三號MEO衛星的研制和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乃至世界衛星導航領域高密度發射的新紀錄。

        他們追求卓越、銳意進取,不斷突破在軌賦能、星間測距與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載原子鐘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不斷優化核心指標。經國際組織評估,URE(用戶測距誤差)等核心指標優于GPS,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此走向全球,惠澤人類。

        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合照。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運行,是我國第一個通過認證、唯一可開展“人間傳染四級病原”研究的P4實驗室。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伊始,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迅速反應,以戰時狀態投入科技攻關,短時間內在病毒鑒定、藥物篩選、滅活疫苗研發、應急檢測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實驗室最早創立分子及血清學檢測方法,2020年1月10日對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所有病例進行病原學排查;2020年1月12日,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一道,率先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基因組序列,實現全球共享;率先分離得到毒株并完成資源保藏,可依法依規提供給有關機構,為新冠病毒的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生物醫藥篩選等提供重要資源支撐;與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團隊合作,首批篩選出多種在細胞水平有效的藥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韋納入國家或軍隊的診療方案;與國藥中生集團合作研制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實驗室主要完成滅活疫苗毒株選定,種子庫建立、滅活疫苗的“細胞工廠”規模化制備及利用動物模型評價疫苗免疫原性和保護效果等工作。二期臨床試驗揭盲顯示受試者抗體陽轉率100%,并在國際上率先開展Ⅲ期臨床研究。在疫情最緊急時刻,完成武漢及黃岡1.1萬余份臨床樣本檢測,并在“武漢大會戰”中完成9.4萬份樣本檢測,對武漢十天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發現的全部300名無癥狀感染者做病毒培養,結果均為陰性,為鞏固“武漢保衛戰”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疫情期間,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團隊連續奮戰,主動放棄春節假期,克服重重困難,夜以繼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間開展實驗活動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實驗活動171次,累計實驗活動時長3080小時,零事故、零感染,確保安全、高效運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及國家生物安全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鄭店P3實驗室也迎來戰疫百天,科研攻關人員留影。?(中國科學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