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海推出的掃描身份證生成健康碼功能。
中新網西寧2月19日電 (記者張添福)“銀發族”與智能技術“短兵相接”,出現的新問題持續引起社會熱議。對此,青海省出臺兩份方案,見招拆招。
“健康碼”凸顯“銀發族”運用智能技術困難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沒有智能手機或操作不熟練的老年人,如何順利出示健康碼成為社會熱議話題。而這凸顯出當前“銀發族”運用智能技術時的系列新問題、新困難。
青海西寧市民魏翠玉此前對中新網記者介紹,經過家人指導,她現在都會熟練使用微信支付、滴滴打車等軟件。此外,她逐漸喜歡上用某小說軟件看書,但是廣告問題令她十分困擾,“有的時候我剛看了兩頁小說,就會自動彈出一條廣告。”
市民鄒萬里也曾向記者表示,“好多手機軟件的功能我都搞不清楚,平時就用來打電話、拍照,最多就是看看新聞。但是廣告太多,有時候我都不知道要點哪個選項。”
“兜底”運用智能技術困難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及應用背景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日前,《青海省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兜底保障方案》已正式印發。
對于社會關注的“信用健康碼”,青海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機場、鐵路車站、長途客運站、碼頭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信康碼”。對需查驗“信康碼”的情形,通過代領代辦、條碼腕帶等便利化技術手段將疫情防控相關信息自動整合到“信康碼”。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實現“信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綁定,實現“刷卡”直接通行。
而為提升老年人日常出行便利化水平,青海提出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動支付、電子客票、掃碼乘車的同時,保留使用現金、紙質票據、憑證、證件等乘車的方式。
就醫時,青海提出暢通老年人掛號、檢查等就診服務渠道。保留人工服務窗口及現金繳費窗口,門急診配備導醫、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主動為老年患者提供就醫咨詢、分診等就醫指導服務,確保智能設備配有人工值守,有專人輔助老年患者使用智能化設備。
“線上+線下”改善“銀發族”辦事體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