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揭秘熊貓秦嶺亞種基因組

        《中國科學報》 2021-02-23 14:45:05

        近日,浙江大學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發布大熊貓高質量基因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熊貓秦嶺亞種基因組,并結合群體數據對大熊貓獨特的生物學特征進行了分析,相關成果將在熊貓的繁育、管理和保護工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

        該研究在染色體層次上組裝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熊貓四川和秦嶺兩個亞種的基因組,且秦嶺亞種的基因組為首次組裝。本次的基因組組裝使得目前大熊貓的參考基因組在基因組片段的連續性上提升了200倍。團隊通過對遺傳變異等的綜合評估研究,明確界定了兩個熊貓亞種開始分化的時間,即距今1.2萬到1萬年前。

        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的分析,研究還發現,大熊貓生殖系統中的關鍵基因存在丟失。兩個亞種大熊貓基因組上的DACH2基因調控元件特異性丟失,并在SYT6基因發現特異性位點突變。已有的研究證明前者與生殖系統中米勒管的發育有關,突變會引起卵巢早衰并影響繁育。而后者則與精子的形成緊密相關。科研人員認為,這些變化可能是大熊貓繁殖力比其他哺乳動物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研究人員通過對比兩個亞種發現,四川亞種在影響受精的IQCD基因上受到強烈的正選擇作用,由此可知四川亞種的繁殖力比秦嶺亞種強。

        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方盛國認為,此項研究結果提示大家需要在人工飼養繁殖和野外就地保護繁育兩個方面開展精準的遺傳管理工作。(記者崔雪芹)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2.002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