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暗條是存在于太陽高溫大氣中“冷而密”的等離子體團,通常位于磁場中性線上方,根據暗條在日面上的位置,分為活動區暗條、中間體暗條和寧靜暗條,寧靜區暗條的形成和爆發是當前太陽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基于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觀測站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觀測的高分辨率Hα圖像數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博士研究生戴俊、研究員季海生報道了日面中心附近由旋轉網絡磁場結構(RNFs)驅動導致的寧靜區S狀暗條形成和爆發的事件。
研究中的暗條和旋轉網絡磁場結構緊密相關,通過分析暗條其中一個足點附近區域的RNFs的演化過程,發現RNFs導致兩個小尺度暗條的彎曲(圖1、2),由于RNFs持續的扭纏,兩個小尺度暗條和精細結構產生合并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大的S狀暗條,同時,S狀暗條的扭纏數達到了4π,開始失去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的表現特征是S狀暗條的緩慢的、幾乎勻速的運動,而后附近的噴流加速了這一過程。根據這些現象,研究表明暗條爆發觸發機制是扭纏不穩定性,此次觀測到的暗條爆發事件再次證明了RNFs在S狀暗條形成和爆發過程中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的支持。
圖1.暗條足點附近磁場演化過程
圖2.S狀暗條的形成過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