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綜合性“老”刊的改革突圍之路

        中國科學報 2021-03-03 16:45:08

        在中國的科技期刊中,《科學通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李四光、嚴濟慈、華羅庚、童第周等新中國科學事業的開創者都曾把重要成果發表其中。它刊發過水稻的雄性不孕系、哥德巴赫猜想、青蒿素、鐵基超導、結晶牛胰島素全合成等研究成果,為中國贏得了在這些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領先地位。

        誕生于1950年的《科學通報》,與《中國科學》并稱“兩刊”,曾經代表了中國科學期刊的國家水平。

        如今,在世界一流期刊建設的大潮中,《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的編委們和編輯團隊繼續堅守著辦好本土期刊的初心,應對新挑戰,突圍困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因國家科學需求而生

        “除掉科學行政和研究工作之外,我們將要出版各種的專門學報和兩種綜合性的科學刊物......視為我們建設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科學的共同事業。”1950年5月,中科院首任院長郭沫若先生在《科學通報》的發刊詞中發出了擲地有聲的“動員令”。

        在創刊之初,《科學通報》就被賦予了承載“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任。新中國前30年具有里程碑意義和重大社會影響的突出成果大多刊發其中。

        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面對國際同行強勢競爭和唯期刊影響因子評價論文水平的雙重壓力,這本中國頂刊的優秀稿源日漸流失。事實上,中國科技期刊界在此后都面臨著越發嚴峻的發展形勢。

        如何突圍困境?如何與中國科學一起發展壯大,成為國際高水平的學術刊物?2000年,中科院前院長周光召先生找來了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朱作言,在一次晚飯后他們散步交流時,周光召多次對朱作言說,“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優秀期刊,而辦好期刊最終要靠祖國的科技力量。”“辦一個國際性的刊物,我們應該抱有信心。”

        此后,朱作言先后擔任了《科學通報》執行主編、“兩刊”總主編,邀請了張希、鄭永飛、郭正堂等一批執行副主編,組織了年富力強的編委和編輯隊伍,帶著團隊主動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充實專業編輯力量,優化審稿流程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