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居里夫人”,隱姓埋名三十年,三次“我愿意”肩負國家重托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3-04 14:45:06

        編者按:

        她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項目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曾被外界稱做中國的居里夫人!她年近半百卻多次面臨改行,在一次次從零開始的艱難抉擇面前,她用三個“我愿意”肩負起國家的重托,為祖國核事業,隱姓埋名30余年,一生無私奉獻書寫報國誓言。她的經歷被寫進小學課本。她究竟是誰呢?

        本期《了不起的軍工人》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承書先生,感受先生以身許國的情懷和風骨。

        1964年10月,新疆羅布泊上空的蘑菇云震驚了世界。而您知道,原子彈的核心燃料——高濃鈾是如何研制的嗎?在中國,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叫王承書,年近半百還面臨多次改行,甚至為了核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在一次次從零開始的艱難抉擇面前,王承書用三個“我愿意”肩負起了國家的重托。

        王承書(圖片來自網絡)

        王承書說,“我一生平淡無奇,只是踏踏實實地工作,至于貢獻嗎,誰又沒有貢獻,而且為國家作貢獻是每一個公民的職責,何況是一個共產黨員。”

        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王承書從小就有著極強的數學天分,她在1941年就獲得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在美留學期間,王承書提出了“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這一觀點一發表就轟動了世界,至今仍在沿用。她的導師評價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承書卻拒絕了這樣光明無限的未來,在1956年回到了祖國,和她一起回來的,還有裝滿300多個包裹的書籍和筆記。

        1958年,我國籌建了熱核聚變研究室,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清潔能源,也稱人造太陽。但當時這一技術在國內一片空白,也是王承書從未接觸的陌生領域,對46歲專業已經定型的她而言,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巨大考驗。面對錢三強的邀請,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我愿意”。

        她接受了這個任務,馬上就帶領了一些同志到蘇聯去學習。回來當時是乘火車,火車要七天七夜才到,她上了火車就利用這個時間把資料給全部翻譯成中文,下了火車她就翻譯完了,然后很快就出版。

        王承書(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兩年的鉆研,王承書已成為中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領軍人物。此時,國家原子彈的研制進入攻堅期,但核心燃料高濃鈾研究卻進展緩慢。如果將原子彈賦予生命,那么高濃鈾就是其體內流動的血液。1961年3月,錢三強又一次找到王承書,希望她負責當時屬于國家最高機密的高濃鈾研制。這一次,王承書再次說出了“我愿意!”。

        第二次選擇,仍然是短短三個字“我愿意”。1961年,王承書的筆記戛然而止,因為這次的選擇,意味著她要放棄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從此隱姓埋名。

        王承書告別了丈夫和孩子,悄悄來到了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這一年,王承書49歲。

        1963年底,高濃鈾投入生產,這是決定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否成功的關鍵。工廠里,數千臺機器要分5批啟動,能產出合格的高濃鈾嗎?等待的過程既煎熬又令人期待。

        1964年1月14日,終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濃鈾合格產品,為原子彈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證。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高濃鈾研制技術的國家,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證了原子彈的裝料。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而此時的王承書,面對的卻是繼續地隱姓埋名,從事核事業研究。這是錢三強向她發出的第三次邀請,這一次,她仍然堅定地說出了第三個“我愿意”,這一年,王承書51歲。

        由于長期操勞,晚年的王承書患上了眼疾,但她卻以浪費為由拒絕了昂貴進口藥的治療。

        王承書(左)和丈夫張文裕(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王承書已經收到了病危通知,她留下了這樣一紙遺囑:將自己一生積蓄的十萬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1994年6月18日,奉獻了一輩子,清貧了一輩子,默默無聞了一輩子的王承書走了。

        在她筆記的扉頁里,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張已經發黃的字條,上面寫道:“在無論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整理:趙清建)

        本作品由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天才簡史聯合出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