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見效慢,原始創新需要條件和場景,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我國自然科學獎的項目,許多都印證了科研人員“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重要性,這也意味著對基礎研究需要持續保障支持。
羅平
安徽省科技廳廳長
春節剛過,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就進入了緊張的忙碌狀態,PVA光學基膜正在這里進行中試放大試驗。
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教授李良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PVA光學基膜的品質從根本上決定了液晶顯示的質量,由于制備技術含量高,市場過去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為突破這項關鍵核心技術,中科大與皖維集團聯合承擔了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等項目,目前已在PVA光學原料合成、配方設計、工藝優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安徽不斷加大基礎前沿研究投入,引導各方力量合力做大基礎研究“蛋糕”,為做強科技“硬支撐”、下好創新“先手棋”不斷開拓探索新路。
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 建立能打硬仗的科研隊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安徽以健全實驗室體系為抓手,打造航母級戰略科技力量,實驗室體系建設形成了國家、省和行業及地方多層次聯動發展的格局。”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委省政府將基礎研究作為重點項目先行支持,完善投入保障機制,明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從規劃目標、核心區建設、要素保障、資金支持等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創建舉措。
各類實驗室是基礎前沿研究的重要平臺。安徽依托優勢資源,優化存量,加大培育,積極爭取擴大布局,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笆濉逼陂g,安徽新獲批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以及“認知智能”“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兩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部組織的實驗室第三方評估中,“壓縮機技術”“深部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兩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優秀等次。安徽省科技廳引導已建的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含1家國家研究中心)對照國家重組新要求,進一步優化方向、補短板,強化產學研協同。同時,加強優勢領域和方向凝煉,在重大創新領域積極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目前,安徽在已建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上,進一步支持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大學依托優勢學科,爭創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已納入2020年部省工作會商事項。
國家創新基地“預備隊”、省級創新基地“先鋒隊”,這是安徽定下的目標。
2018年,安徽在國內率先提出組建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簡稱“一室一中心”),設立專項經費,給予穩定支持。截至目前,安徽省共建有省實驗室14家,省重點實驗室175家。它們已成為安徽實驗室體系的一支基本隊伍。
“省里對新建省實驗室,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后續每年給予300萬元的穩定運行和一定額度績效獎補經費,專項經費主要用于人才隊伍建設和成果獎勵?!卑不帐】萍紡d創新基地建設處處長周曉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8年以來,省財政共支持?。ㄖ攸c)實驗室經費近2.2億元,支持開展前沿性、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上下結合創新投入機制 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基礎研究見效慢,原始創新需要條件和場景,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考驗的是眼光?!痹诹_平看來,當創新從“并跑”轉向“領跑”,探索進入“無人區”時,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和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基礎研究顯得格外重要。“原始創新是急不來的,我國自然科學獎的項目,許多都印證了科研人員‘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重要性,這也意味著對基礎研究需要持續保障支持?!绷_平說。
在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范圍和深度的同時,安徽不斷優化投入結構,探索高效率、有特色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讓更多主體參與基礎研究經費投入。
安徽省“自上而下”建立對接中央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2018年,安徽省常務副省長鄧向陽代表安徽省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簽署協議,首批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自2019年至2024年累計投入4億元,每年安徽省投入60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匹配資金2000萬元,重點圍繞信息、能源、環境、健康、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與農業等相關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同時,安徽“自下而上”鼓勵企業承擔和參與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計劃,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安徽省科技廳與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共同出資設立能源互聯網聯合基金。自2020年至2022年累計投入3000萬元,每年國網安徽電力公司出資700萬元,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匹配300萬元,圍繞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等相關領域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研究。
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機結合,創新體制機制,安徽省目前正全力推進各主體的有效聯動,發揮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逐步健全基礎前沿研究的投入機制。
“十三五”期間,安徽基礎研究項目資金累計投入4.6億元,其中自然科學基金累計投入3.2億元、年度預算由4000萬元增加至2018年的80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自2019年至2020年累計投入1.2億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投入1000萬元。此外,還設立運營規模100億元的量子產業基金,組建規模2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
為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安徽從有限的地方財政中安排資金,支持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園區建設,支持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及合肥先進光源等項目預研。
“我們通過完善科學研究評價考核體系,統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需要,重點加大了科學研究支出比重。”安徽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技獎勵處處長孫斌告訴記者,通過修訂《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新設立“優青項目”“重點項目”和“聯合基金項目”,并明確各類型項目資助定位,兼顧自由探索和需求導向,全力推動構建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
從起步開始推動產業化 讓更多成果“沿途下蛋”
“安徽的基礎研究成果、大科學裝置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近年來,圍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而設立的‘沿途下蛋’機制取得了積極進展?!绷_平舉例說,依托“人造太陽”大科學裝置,目前已有68項技術成功應用在經濟建設主戰場。
“‘沿途下蛋’機制給科研工作者提了個醒,科研從起步階段就要有產業化的意識和行動?!鼻迦A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說,科研成果轉化不一定要等到研究全部結束才能進行,一些階段性成果已經具有轉化價值。
質子和重離子放療是目前國際公認最尖端的放射治療技術,過去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壟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利用聚變大科學工程項目中的相關技術,積極研制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用超導質子癌癥治療系統——SC200超導質子治療系統。目前,該系統全周旋轉機架和錐形束CT圖像引導系統已研制成功。
在安徽,各類實驗室運用基礎前沿研究的相關成果和技術,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研發出的“高精尖”產品可謂琳瑯滿目:整體性能國際先進的有毒有害氣體全方位光學監測系統技術設備,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安裝1300余套,實現新增產值5.7億元;高功率密度自適應雙模式逆變器/變流器, 功率等級提升至單機152千瓦,最高效率提升至99.17%,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規?;a后將帶來每年10億元左右的產值;大米全景品質分析儀、“CI”系列人工智能色選機、K2系列人工智能履帶色選機等產品,用戶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經濟收入達超過10億元……
基礎研究的共性關鍵技術成果應用,增強了區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技術供給。2019年,我國首片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產品在安徽蚌埠下線,該項目獲評國務院國資委“2019年十大創新工程”;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鋰離子電池研制提供技術支撐;新一代瓦斯含量測定裝置成功研發,測定誤差實現小于10%,為深部煤炭開采的災害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2020年7月9日,依托潘建偉團隊技術支撐成立的安徽科大國盾量子技術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交易。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一個新興的量子產業集群正在安徽形成。
“十三五”以來,安徽共有53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近千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獎。隨著眾多前沿成果加速轉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新興產業年產值突破千億元,成為助推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推動創新鏈緊扣產業鏈,讓更多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通過打造“創新愉快”的科研生態,安徽構建起從實驗室到車間的完整生態鏈條,推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基地建設全面發展。一批高精尖成果正在江淮大地開花結果,成為引領創新安徽建設的源頭活水,創新這塊“金字招牌”在安徽正越擦越亮。(記者 吳長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