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投入繼續加大 科技體制改革143項任務完成

        科技日報 2021-03-09 22:15:04

        3月8日下午,在今年兩會的第二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以視頻采訪的形式,回應基礎研究投入、科技抗疫攻關、科技體制改革等熱點問題。

        這是王志剛第三次走上“部長通道”。他用一組組數據亮出了科技創新的成績單,并暢談未來發展:面向“十四五”,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爭取達到8%左右;科技界4300多位科研人員投身抗疫攻關,17個疫苗產品進入臨床試驗,其中7個進入Ⅲ期臨床試驗,4個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

        面向“十四五” 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爭取達8%

        “我們要想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基礎創新能力必須過硬。”王志剛強調,產業鏈、供應鏈有短板弱項,追根溯源還是基礎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環節。

        他歷數了“十三五”的基礎創新能力成績: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更加合理,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格局正在形成;基礎研究中規律性的探索有新進展,適合基礎研究的方法、范式不斷改進;基礎研究能力和隊伍不斷提升,適合于基礎研究的科研環境不斷優化,不斷有新的、更好的科研手段支撐基礎研究。

        他特別提到了基礎研究投入的增長,“‘十三五’期間,整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增長70%,但基礎研究翻了一倍。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超過6%,2020年預計達到6.16%”。

        著眼“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王志剛表示,將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開展更加科學優化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要更加鼓勵青年科技人員投身基礎研究;建更多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平臺;在基礎研究的生態環境、評價標準以及支持方式上不斷改革。

        “要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王志剛說,“爭取‘十四五’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8%左右?;A研究要更加強調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p>

        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要“兩個輪子一起轉”

        針對科技日報記者關于科技體制改革進展的提問,王志剛回應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了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成果,143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他坦言,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新一輪深化改革中克服。

        王志剛說,具體來看,在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我們主要聚焦國家戰略目標,圍繞如何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圍繞如何構建法律、政策、社會環境等良好創新生態,把國家科技投入、全社會的科技投入用出更好績效。

        “這次五中全會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對科技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科技部會認真領會和落實?!蓖踔緞偙硎?,第一,要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個重點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包括如何構建更加有效的新型舉國體制;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務組織者的作用;如何使產學研各主體發揮好各自作用,打造創新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如何推動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揭榜掛帥”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見效。

        第二,要以科研評價為抓手,持續推進已經進行的各項改革,包括給科研人員減負、營造良好生態、建設良好作風學風,以及如何使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從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共同形成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強大科技支撐。

        “我們要堅持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按照總書記要求,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王志剛強調。

        完善創新區域布局 用科技創新幫扶欠發達地區

        “十四五”期間,國家在完善創新區域布局、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方面的規劃備受關注,王志剛給予了詳細介紹。

        他表示,下一步要把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經歷30多年的發展,要持之以恒做好相關工作,積極發揮21個國家自創區、169個國家高新區的輻射、帶動、引領作用。整個高新區內的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投入50%左右,創造的GDP占全國的12%,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全社會的3倍,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是全社會平均水平的1/3。

        另外,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些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結成幫扶關系,用科技創新來促進欠發達地區有更快更好的發展,如科技入滇、科技興蒙等。

        “今后要加大力度做基層科技工作,在縣級等基層專門出臺推動科技創新的舉措?!蓖踔緞傉f,在剛過去不久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兩位科技特派員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狈Q號,改變老少邊窮地區的面貌,科技創新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4300多位科研人員投身抗疫 科技抗疫是產學研結合的成功實踐

        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科技創新是不可替代的強大支撐。

        “疫情一開始,科技界就立即行動起來,按照中央部署,科技部牽頭成立科研攻關組。一開始就確定了五個主攻方向并一直堅持到現在,包括溯源、藥物、疫苗、檢測試劑、動物模型五個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撐了抗疫工作?!蓖踔緞傉f。

        王志剛介紹,疫情一開始,我國就確定了五條疫苗技術路線,目前已有17個疫苗產品進入了臨床試驗,其中7個進入了Ⅲ期臨床試驗,4個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筑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有力屏障。

        王志剛表示,在抗疫過程中,除了科研成果外,還涌現出很多值得總結和珍惜的寶貴經驗: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科技界有13個部門4300多位科研人員、386個科研團隊參加科研攻關;抗疫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再到產業應用,從研發單位到企業的一次大協作。61個學科為前述科研活動做出了貢獻。

        “檢測試劑以及疫苗研發中有一個現象:研發單位和企業結合得越早,產品出來得越早,應用的效果越好。科技抗疫是產學研結合的成功實踐?!蓖踔緞倧娬{。

        他也強調了和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他表示,我們與30多個國家就科技抗疫進行交流,與多個國家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10個工作組,一批論文和成果得到國際同行肯定和應用。

        王志剛坦言,疫情對全球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中國“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任務也非常艱巨,科研攻關征途繼續。

        面向當下防疫工作,針對疫情防控,科技要有更多的支撐方法、支撐手段和支撐技術。針對病毒變異,要盡早在檢測試劑、疫苗、治療藥物方面有更精準的應對方法。

        面向長遠,科研攻關要持續進行?!耙咔榻o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傳染病防治要擺在重要位置,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一些隊伍力量要能夠保持住,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無備,束手無策?!蓖踔緞傉f。(記者 崔 爽 陳 瑜 張蓋倫)

        關鍵詞: 基礎 研究 投入 繼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