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代表:武漢衛星產業園將能年產百顆衛星

        科技日報 2021-03-10 13:15:05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簡稱二院)黨委書記馬杰在2021年兩會期間透露,該院建設的全球首個基于云的小衛星科研生產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正式運行后將實現年產百顆衛星的能力。

        2020年,我國將衛星互聯網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納入新基建范疇。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衛星互聯網已成為當今航天大國博弈的戰略制高點。二院積極參與衛星互聯網建設,以衛星互聯網關鍵技術攻關、改變傳統衛星制造模式,推動形成衛星快速設計制造一體化能力,服務國家衛星互聯網新基建的建設需求。

        2019年4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正式開工。產業園規劃用地426畝,主要建設多功能產業生態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等6棟主體建筑和以“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為主要特征的衛星智能生產線,投資總規模13.37億元。

        馬杰介紹說,截至2020年12月,衛星產業園6個單體建筑已具備竣工驗收條件,衛星智能生產線突破了適應多品種變批量生產需求的可重構技術等11項關鍵技術,完成以衛星智能裝配系統為代表的18個分系統103臺(套)工藝設備的部署與調試,初步具備試運行條件。

        據介紹,二院將著力打造以“聚合、開放、共享、創新、普惠”為特征的衛星產業生態圈。“聚合”旨在依托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以衛星產業園為中心,吸引衛星產業配套上下游企業產業生態聚集,構建新型空間產業生態體系;“開放”旨在依托衛星智能生產線的技術積累和經驗,創新性地將實際生產與科普活動相結合,打造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教育中心,從而向更多人弘揚航天文化,傳播航天精神;“共享”旨在依托衛星智能生產線,面向全行業提供自動化總裝、集成、測試、試驗服務;“創新”旨在圍繞國家衛星互聯網新基建建設需求,構建基于數字孿生、柔性智能、云制造的新型研制生產模式;“普惠”則旨在衛星產業園正式運營后,加速航天文化知識的推廣、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新、產業聚集效應的形成。(記者 付毅飛)

        關鍵詞: 馬杰 代表 武漢 衛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