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沾上泥土氣 讓農民種地養殖心中有“數”

        光明網 2021-03-10 15:45:04

        對于多數一年生產一季的農產品來說,農民因信息不對稱盲目跟風種植,導致“谷賤傷農”、“菜賤傷農”屢屢發生,消費者也會遭受“蒜你狠”之類的困擾,化解這一難題對農民和消費者都至關重要。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旨在通過城鄉一體化數字經濟大循環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以數字化轉型加速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提升。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全國的代表委員們也積極為推進農業農村的數字化建設建言獻策。

        過去十多年來,以京東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不僅打通了傳統農業的線上零售渠道,實現供需兩端的直接對接;同時,利用數字技術推進農業種植養殖的提質增效,發展訂單農業,盡量減少農產品供應的波動,降低農民種養殖的市場風險;同時也有效地實現了農產品產、運、銷全鏈路的安全可追溯;像打造水利設施、交通設施一樣打造新一代基礎設施,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已經成為鄉村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照“單”全收

        趕在春節前,陜西閻良的李志坤特意去了一趟附近村里,他要找了一位老人,想和他簽下今年的種植合同。

        這位老人沒有兒女,和小孫子相依為命。去年,老人種的南瓜賣不出去,村支書托人打聽到李志坤的公司是做農產品銷售的,希望他幫老人一把。“老人蹲在地里,他用那樣看著我,想讓我多少能買一些。”李志坤一直忘不掉老人當時的眼神。

        因為這個眼神讓李志坤想起自己7年前和父母一起賣菜時受的委屈,當時,家里種的辣椒剛剛從地里摘下來,滿懷希望地找到菜販子,結果,對方變著法的壓價,這讓李志坤感覺不忿,“農民太不容易了,在地里辛辛苦苦一輩子,好東西賣不出個好價錢。”

        如今,這個西安市閻良的90后小伙也成了一個“菜販子”,不同的是,李志坤和幾個90后小伙伴借助線上零售渠道,把當地的南瓜、土豆買到了全國,去年,他在僅在京喜上就賣出去400多萬元。

        最終,李志坤以每斤超過2元的價格收購了老人的南瓜,讓這個特殊的家庭一下子有了6萬元的收入。老人的這種困境在農村地區并不鮮見,因為信息不對稱,農民的種植養殖很容易一窩蜂,看著今年市場什么火就種什么,結果導致第二年出現滯銷,白白辛苦一年。而目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要依靠訂單農業,和農民提前簽訂種植合同,從種子到田間管理、收獲收購全程參與。

        今年過完春節之后,李志坤就和小伙伴們忙起來了,和農戶簽訂今年的種植合同,為他們送去種子,他們計劃能夠把種植基地拓展到內蒙古去,合作的農戶種植面積也預計超過2000畝。“我們算了一下,老人今年的10畝地南瓜成熟后,預計能收入10萬塊錢。”

        李志坤敢于大量拓展種植訂單的背后,得益于京東的精準市場供需信息,幫助他們洞察外部市場。通過“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新模式,提升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降低農民的種植和養殖風險。

        農業龍頭企業及合作社等環節,在產業鏈中起到了巨大的緩沖作用。根據京東聯合天眼查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11-2020年間,中低線城市與高線城市的農副產品企業注冊增速均呈波動上升趨勢;從企業注冊數量來看,中低線城市的農副產品企業年增數量均為高線城市的兩倍左右;僅在2020年,中低線城市就新增了8萬余家農副產品電商企業。

        心中有“數”

        在距離陜西閻良幾千公里外的黑龍江南部的稻米產地里,京東與當地專業的水稻種植合作社聯合反向定制了一款長粒香米,從產品源頭出發,雙方共同挑選優質原糧,以銷定產,通過確定性的流量及營銷資源投入來預估效率,合作社根據零售數據來安排生產和升級包裝。由于每個環節都有數據支持的精準測算,加上類似從消費者端組團產生的“大宗采購”,將產品的終端銷售價格降低了25%,結果產品一上市就成為京東當日大米品類最暢銷的單品。

        同在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山區,京東與當地農業部門、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簽署協議,一年內包銷2億元的當地明星產品“跑山豬”。在這一合作中,京東形成了由末端銷售趨勢向前端產業帶反饋需求的閉環,近似于“訂單農業”;同時,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通過京東的營銷資源配合,成為生鮮“爆品”,再通過京東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帶動起新的消費趨勢,進一步反饋前端產業帶,最終形成“造血式興農”的良性循環。

        在四川廣漢,京東憑借其數字能力幫助他們打造了全國首個智能農業產業操作系統,結合京東的零售數據、物流數據等,利用時空數據管理和挖掘算法,全方位采集和融合廣漢當地的農業鏈上數據和京東數據,形成了廣漢的農業數據大集合,有效提升了廣漢市現代化農業的“農產品生產、貿易流通、廣告營銷、價格定位、農產品創新、產業規劃、消費預測、輔助決策”等各產業環節。

        根據不久前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僅為8.2%,遠低于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占全國GDP 達36.2%的比重。近年來,中央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

        過去幾年來,京東通過與農業企業、合作社的合作創新,打造了覆蓋耕種管收全流程的數字農業管理平臺,幫助地方政府實時掌握轄區農產品家底;同時,通過外部貿易分析幫助地方企業和農戶洞察外部市場;并通過營銷、溯源等能力的整合,解決從產到銷的全流程打通。

        顆粒歸“倉”

        在四川北部的松潘縣,當地的一家沙棘汁廠最近幾年在電商的帶動下,新增了很多來自廣東、上海、浙江、海南等地的訂單。如果通過傳統物流體系,一提箱沙棘汁從松潘縣運出去要14元的成本,而通過入駐京東物流在成都的倉庫,一提沙棘汁的出省運輸成本可以降到1元,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京東物流的倉庫,能夠實現更低的運營成本,不僅是源自于大量數字化、智能化設備的應用,更得益于供應鏈的規模化效應。京東依托自身技術能力,通過以銷定采、高效物流的數字化供應鏈模式全面服務地方供需匹配,最大限度實現農戶零庫存。

        目前,京東物流已經覆蓋全國超50萬個行政村。京東物流未來將重點布局全國530多個農特產地,為農產品上行打造專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新基建。

        山東平邑縣地處革命老區沂蒙山,這里是“中國金銀花之鄉”也是“中國水果罐頭之都”,雖然這幾年在電商的帶動下,這些產品也紛紛銷售到全國,然而當地的物流體系一直都存在小、散、亂的痛點。2018年開始,京東與平邑縣合作為當地量身打造了平邑智能云倉項目,通過建設存儲容量超過1.1萬立方米的全自動化立體庫,并充分使用了京東物流自研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管理系統,使得日處理量訂單超過10萬單。平邑智能云倉所創造的這種電商產業園與智能云倉相結合,形成了電商進村和物流進城的“平邑模式”,也正在復制到全國更多的地方。(歐陽山河)

        注:此文屬于光明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 數字 技術 泥土 農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