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委員:為完善西部冷鏈物流體系而奔忙

        科技日報 2021-03-11 22:45:08

        萬畝平疇的云南通海,是我國“南菜北運”“西菜東運”的重要生產基地和集散地。

        近年來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的幫助下,不靠海、不沿邊的通海縣,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上下功夫,每天都有數百輛滿載蔬菜的貨車駛往全國各地,其中36%還銷往東南亞各國,最遠可到迪拜。

        2020年,通海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615元。

        “西部是我國特色農業和優質果、菜、花等鮮活農產品重要供應地。像云南通海這樣,農產品冷鏈物流隨高原特色農業同步發展,通過項目支撐、政策保障,初步構建起冷鏈物流體系的雛形,具備一定規模和水平,在外向型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過去一年間,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云南省委主委、云南農業科學院院長、云南省蔬菜產業科技特派團專家組組長李學林跑遍云南16個市州、60多個縣。

        為通海、元謀等蔬菜大縣支著,手把手教學、與菜農交心,李學林委員早年就提出,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是鮮活農產品減損,確保產品質量、實現增值增效增收的關鍵。隨著我國新產業布局和新發展格局的形成,目前更多的地方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滯后等新的短板愈加凸顯。

        “以云南為例,2019年,全省菜、果產地冷庫缺口109萬和56萬立方米。冷鏈運輸能力有限,云南鮮活農產品多以公路運輸為主,在運輸中采取普通冰瓶、冰袋保鮮運輸約占95%,冷鏈運輸約占5%。全省冷藏運輸車理論缺口約達3000輛左右。”長年與農為友,掌握大量數據和實例,李學林認為,目前,我國西部冷鏈基礎設施嚴重不足。

        首先是冷庫不足,致使果蔬花基本上都由產地直供,集散地環節冷庫建設欠賬太多;企業主體冷鏈物流載體培植也有待加強。目前各地以冷庫企業和龍頭企業為主的冷鏈物流模式,及以批發商和超市為主的冷鏈物流模式的比例較小,采收環節的預冷處理普遍不足。

        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和關鍵技術領域,李學林發現現行單一以冷鏈物流裝備建設為主導與保鮮產品技術需求的適配性不足,加快以提高或保障產品品質為目標的裝備與保鮮技術協同研究迫在眉睫。

        “因此,強化政策支撐和政府引導尤為迫切!冷鏈物流涉及面廣、關聯度大,需要政府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加快構建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李學林委員建議,針對薄弱環節,要抓緊制定加強立項投入、以獎代補、貸款貼息、電價優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快企業主體培育,完善鏈條,做強產業。

        同時,在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他建議在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貧困地區的鄉鎮和中心村,重點支持建設節能型通風貯藏設施、節能型機械冷庫、節能型氣調貯藏庫,以及清選分級、分揀包裝、保鮮、烘干及冷藏運輸等設施設備,從源頭解決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問題,在重點產業縣建設一批區域性集配中心,集中建設低溫加工處理、冷藏保鮮設施和冷鏈配送及冷鏈物流標準化設施設備,推進第三方服務,提高冷鏈物流現代化、專業化、市場化、信息化水平。

        在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方面,李學林建議支持各地經營主體建設專業化產地保鮮處理體系,就地進行農產品分揀、切割等凈菜加工,把產品增值和就業空間留在本地,對產品廢棄物進行產地資源化利用,減少運輸成本。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強各類鮮活農產品采后保鮮技術研究,以需求引領冷鏈物流制造企業集成創新,提供與豐富多樣的農產品保鮮需求相配套的冷鏈裝備和技術。

        “農業技術支撐至關重要,同時信息化賦能,讓特色產業贏得未來。”李學林還建議國家支持西部地區整合生產、加工、流通數據有效資源,支持領軍企業建立集生產信息、信息發布、全程溫控、追溯跟蹤、產品查詢等功能為一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大數據平臺,建設線上營銷產地倉,實現全過程監控、全鏈條可追溯及設施保障,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接續鄉村振興。(記者 趙漢斌)

        關鍵詞: 學林 委員 完善 西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