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蔡琳)3月1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中心主任及首席科學家、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總負責人江澤慧,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執行負責人劉世榮出席會議并答記者問。
江澤慧表示,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的三期“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為建立我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編制林木資源資產負債表和構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第三期項目研究,主要包括林地林木資源核算、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森林文化價值評估以及林業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等4部分內容。其中,森林文化價值是首次進行核算,達到了3.1萬億元。
森林蘊育和承載著巨大的自然資產和文化財富,核算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林地林木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財富持續增加,為綠色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江澤慧介紹,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2014-2018年),全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雙增長,森林覆蓋率從21.63%提高到22.96%。清查期末林地林木資產總價值為25.05萬億元,較第八次清查期末(2013年)總價值凈增加3.76萬億元,增長17.66%;人均擁有森林財富1.79萬元,增加0.22萬元,增長14.01%。天然林資源逐步恢復,人工林資產快速增長。
據了解,新一輪核算研究與前兩輪相比,充分吸收和借鑒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核算評估的理論和方法上不斷創新并與中國森林資源管理實踐緊密結合,完善了我國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劉世榮認為,此次森林資源核算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應用方面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劉世榮進一步介紹,在林地林木核算方面,此次研究是對前兩輪核算研究的延續和深化。研究制定了新的抽樣方法,完成了《林地林木資源價值核算技術經濟指標調查技術規程》。建立了核算數據填報反饋機制,正式調查前,專門組織專家開展數據調查培訓工作,并建立了調查指標數據分析溝通機制。
此外,在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方面,此次評估中,森林生態連清技術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在標準體系方面,增加了3項國家標準,提升了各森林生態站及輔助監測點森林生態連清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在評估指標和評估方法方面,借鑒國外典型評估案例和項目組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森林康養功能、滯塵功能的評估方法上進行了修正和完善,首次在全國尺度上對森林植被滯納TSP(總懸浮顆粒物)、PM10、PM2.5指標進行單獨評估,并在森林生態功能修正系數集上實現了突破。在社會公共數據方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規定的《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中相關應稅污染物當量值和征收稅額對森林凈化水質、森林吸收污染氣體和滯塵功能的價值量進行了評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