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的“芯片”,小種子正孕育一場大變革。
中央明確提出要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全國人大代表、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部長通道”上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打好種業翻身仗行動方案,力求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重大突破。
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如何從源頭發力,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讓14億人吃得更好?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直抒己見,獻策支招。
厚家底,讓種質資源應收盡收
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泰安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孔怡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山東省已經著手啟動建設農作物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叭绻f每個省的種質資源庫是‘點’,那么國家種質資源庫就是‘面’。只有點面結合,才能讓種質資源應收盡收,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p>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我國作物育成品種中,80%以上含有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圃資源的遺傳背景。新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成后,保存能力將達到150萬份,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省級層面,種質資源的保護能力還參差不齊。
保護家底,豐富種質資源是所有育種人的愿望??租粲?,各地要積極配合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完成最后707個縣種質資源的普查和搶救性收集。
相比農作物,畜禽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更為急迫。“雖然我國以地方品種為基本素材,近10年培育了100多個畜禽新品種,但市場占有率不高,‘頂天立地’的品種少,距離畜牧種業強國還有差距?!比珖舜蟠?、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力爭“十年磨一劍”,實現我國從畜牧種源進口國到輸出國的轉變。
趙皖平建議,我國畜禽種質資源還存在品種混雜、部分地方畜禽種質資源流失嚴重等問題,像山東魯南牛、河南南陽牛、安徽皖南黑豬等都是非常珍貴的品種。下一步要建立畜禽遺傳資源登記制度,將國家、地方、企業、個人所掌握的資源納入國家統一管理體系,對登記的資源依法依規予以保護。
同時,針對畜禽種質資源的特點,趙皖平認為,應健全原產地保護和異地保護相結合、活體保種和遺傳材料保存相補充機制,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形成以國家為主的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局面,逐步建立健全國家和地方分級負責、重點突出的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求創新,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科技取得了明顯成效:自主選育的作物品種種植面積占比超95%,畜禽、水產的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75%和85%,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和重要農副產品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但不容否認的是,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有不小差距。
“在一些發達國家,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育種4.0時代。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2.0時代至3.0時代。”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認為,破解種業“卡脖子”問題,要突出抓好種業自主創新,這是實現種業自立自強的關鍵。
“要加快推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實施,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特色作物和畜禽水產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專用特用新品種。要強化育種遺傳基礎、分子育種技術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堅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萬建民建議。
推進種業創新,還需機制活起來。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建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耙蚱片F行的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種科研體系,構建由政府引導,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分工協作的創新體系。同時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看來,科企合作是搞活自主創新體制的必然方向,但目前還需要相關的激勵機制作為“潤滑劑”。
“要讓科學家創造價值,企業家放大價值?!彼e例解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培育的玉米品種“京科968”每年推廣面積在3000萬畝左右,正是得益于“1+7”的科企合作方式,“院玉米研究中心與7家大型種業企業合作,每家企業給中心200萬元,取得品種使用權,極大激勵了育種人員的積極性,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卓有成效?!?/p>
防侵權,為種業市場保駕護航
種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然而目前,“套牌侵權”仍是讓企業最為頭痛的問題,“誰搞原始育種,誰就是‘冤大頭’”。
原始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原始創新。當前,我國農作物育種更多停留在對主要推廣品種和核心骨干改造的“修飾性育種”和“模仿育種”上,同質化問題嚴重,突破性品種缺乏。
“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模仿育種養活了一批小散種企,擾亂了種業市場。”李成貴呼吁,要提高遺傳相似度要求標準,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大執法力度,規范種業市場管理。
目前,農業農村部已經構建了玉米、水稻、柑橘、辣椒等13類作物的指紋圖譜庫,現在的技術可以實現兩個品種的單獨比對,如果某個“仿冒”品種申請授權,通過基因指紋圖譜庫的篩選,可以讓其原形畢露。
除了技術手段的支撐,制度層面的設計也十分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建議,改革我國植物品種權保護制度,探索按照保護植物新品種國際公約對實質性派生品種或使用授權品種進行育種作出明確規定,試點對植物品種提供專利保護?!翱刹扇∠纫缀箅y的辦法,先行啟動實施小麥、水稻等作物常規品種的審定和保護,視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到玉米、水稻等作物雜交種品種的親本材料?!瘪R傳喜說。
維護種子市場,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是重要手段?!案鞯剡€應制定出臺種子法的實施細則,完善品種審定制度,規范各渠道的試驗管理,完善品種審定程序,進一步加強種子市場監督和知識產權保護,為種業市場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比珖f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張大方說。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曹茸 蘆曉春 繆翼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邊陲村莊展“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