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歷史上的女性天文學家,很難不提到“哈佛計算員”(Harvard Computers)。故事嘛,要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只有系統的對恒星光譜進行記錄和分類,才能真正理解恒星的本質。而真正完成這項艱巨任務的,是當時的哈佛大學天文臺臺長愛德華·皮克林(Edward Charles Pickering)聘用的一大批女性技術人員。她們常常被稱為“哈佛計算員”,但我更愿意說她們是一支女科學家團隊,而且個個都是開掛的存在,實實在在地用科學改變了世界。觀天者說“女王節”系列的第二位主角,就是其中一位——安妮·坎農(Annie Jump Cannon)。
圖1. 安妮·坎農畫像(來源:維基百科)
安妮·坎農是20世紀初研究恒星光譜的權威,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天文學家”。據說坎農投入天文學,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母親的影響。身為天文愛好者的坎農媽媽將興趣傳遞給了女兒,并一直支持著她。
1896年,坎農加入了“哈佛計算員”的工作團隊。在這里,她依據恒星的顏色,按照表面溫度從高到低排序,將皮克林等人早期建立的光譜分類法改造為“哈佛分類法”。 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采用這一分類系統(只做了微小改動),并沿用至今。
圖2. 恒星哈佛分類。根據恒星表面溫度從高到低依次對應OBAFGKM型(來源:見圖注)
年輕的坎農因患病幾乎失聰,但隨之而來的社交困難卻使她得以全身心投入科學。坎農曾說過“每一種物質都發出特定波長的振動,就像在唱自己的歌(Each substance sends out its own vibrations of particular wavelengths, which may be likened to singing its own song)”,枯燥的恒星分類工作在她眼里竟成了如此浪漫的事。
坎農在哈佛度過了整個職業生涯,據說她在44年的時間里對35萬顆恒星進行了分類。1925年她獲得英國牛津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天文學家們仍在用各種方式紀念坎農。月球上有一座叫做坎農的環形山;美國天文學會每年都會向在天文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女性天文學家頒發安妮坎農天文獎(Annie Jump Cannon Award in Astronomy);年輕一代的天文學家甚至用她的名字來命名軟件,許多研究恒星光譜的天文學家都用過這款坎農同名軟件(The Cannon)。
圖3. 安妮·坎農(左)和亨麗埃塔·勒維特(右)合影(來源:維基百科)
正如開頭所說,哈佛計算員們為天文學留下了不朽的遺產,下一期的主角就是團隊中另一位了不起的女天文學家——亨麗埃塔·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敬請期待。
主講人簡介:李海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星云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譯有《宇宙的真相》《圖說宇宙》《宇宙簡史》等科普書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邊陲村莊展“新顏”
下一篇:我國深水鉆井液技術實現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