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田“守護神”:馴得了“毒龍”,帶得好“學生”

        科技日報 2021-03-15 15:45:03

        2月18日,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原油田)采氣廠普光采氣管理區采氣工、高級技師王紅賓像往常一樣身背呼吸器,胸佩報警儀,走進5000多平方米的普光氣田集氣站,手把手地教轉崗員工如何清洗節流閥。

        在這個集氣站里,有5050個連接節流管線的密封點,其中若有一處不嚴實,硫含量極高的天然氣就會“呼嘯而出”。涌出的天然氣壓力高達39兆帕,相當于讓指甲蓋大小的地方承受390公斤的重量。

        2012年,王紅賓首次踏入高酸氣田——四川達州普光氣田,之后便帶著團隊駐扎在這片無人區,守氣井、護管線、馴“毒龍”。截至去年底,普光氣田已將624億立方米綠色能源輸送到我國6省2市。前不久,51歲的王紅賓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王紅賓是我們氣田的‘守護神’,他讓地下的每一方氣都‘出殼成金’。”中原油田黨群部主任吳紅旗說。

        “永作沉到水底的秤砣”

        出身“石油世家”,王紅賓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石油工人。他18歲走出采油技校的大門,被分配到采輸氣大隊工作,從此下定決心“一輩子只干這一件事”。從業至今,王紅賓共攻克“計量分離器不關井解堵”等310個制約氣田平穩生產的技術難題,取得15項實用新型專利。

        回顧過往,最令王紅賓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次拾掇“洋玩意兒”的經歷。

        在普光氣田里,涉酸設備80%都來自美、英等國。這些“洋玩意兒”若是出了毛病,只能等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維修,這會耽誤不少時間,甚至讓公司損失上萬元費用。其中,安全閥是采氣設備的關鍵部件,每只售價20多萬元。

        幾年前,王紅賓看著一堆被柵欄圍起的、等待維修的舊安全閥,心如針扎。一股力量驅使著他,一定要拾掇好這些“洋玩意兒”。

        由于國內沒有拆卸這類安全閥的工具,王紅賓費了好大勁兒,才用管鉗和加力桿卸開閥座。經過清洗后,他找到了舊安全閥的故障問題所在——閥座和閥瓣間因侵入了砂子,導致密封不嚴,閥中阻隔酸氣的波紋管也裂得不成樣子。

        隨后,王紅賓找來細砂紙仔細地打磨閥座,在研磨盤上涂上研磨膏,反復研磨,直至把壓痕磨平,又對其進行拋光。經過長達5個小時的修復,他終于解決了設備的密封問題。

        接下來,王紅賓開始琢磨怎么更換開裂的波紋管。他發現波紋管被螺母死死地反扣在閥底,為了能把它拆卸下來,王紅賓決定自己研制拆卸工具。當天晚上,他連畫了7張拆卸工具的圖紙;第二天,依照圖紙,拆卸工具被加工出來。有了新工具,王紅賓不僅3分鐘就把波紋管拆了下來,還一鼓作氣修好了17只安全閥。

        憑借過人的技術,2014年王紅賓被授予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評選的“中國石化技能大師”榮譽稱號。雖然受到嘉獎,但他卻時刻給自己“敲警鐘”。“永作沉到水底的秤砣,不當浮在水面的葫蘆。”他說,“創新,最忌一有成績就沾沾自喜、想歇歇腳。”

        “團隊強才是真的強”

        “一人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真的強。”這是王紅賓常掛在嘴邊的話,“團隊協同作戰很重要”。

        “氣田有那么多轉崗員工和剛入職的大學生,但他們很少有機會練習操作。若是在危急關頭,他們只能‘干瞪眼’。我一個人技能再精也白搭,必須讓大家都掌握安全操作技能。”王紅賓說。

        于是,在2012年底,王紅賓學習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第二年,王紅賓利用淘汰的采氣樹等設備和一片廢棄場地,建起創新基地,全力打造提升員工技能的“特訓營”。在他眼里,任何操作都有創新空間,“就算是一把扳手也能擰出花兒來”。

        雖然,王紅賓在創新基地有辦公室,可是他得空就往一線跑。到一線跟員工嘮嗑、到一線發現創新課題、到一線跟老伙計學藝……

        對徒弟在操作中出現的錯誤,王紅賓往往不留情面,對他們嚴加批評;但同時會手把手給徒弟糾正錯誤,督促他們反復練習,以形成“肌肉記憶”。

        截至目前,王紅賓共帶徒74人,其中1人曾在中國石化氣井分析競賽中獲金獎,30人晉升為技師、高級技師。(張松才?陳?科?雍?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