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中,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絕對是天才。她僅用3年時間就取得博士學位,后來很快成為教授,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科研之路順風順水。只有任詠華自己知道,這樣的成績是在多大的壓力之下取得的。
“開頭是最困難的。”在近日由中國化學會會刊組織的網絡高峰論壇上,任詠華坦言,自己剛在大學任教時既不是博士后,也不像其他老師一樣有海歸經歷,這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力不夠。面對這種情況,她每個暑假都自費去國外實驗室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
任詠華認為,科研人員最重要的品質是終身自我學習的精神。“熱愛很重要,堅定也很重要。”她說。
對此,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化工系主任鮑哲南完全贊同。在她看來,要想不從眾,必須堅持目標導向,更要“逼著自己在精神上愿意吃苦”。
在國際上,鮑哲南開創了以皮膚為靈感的有機電子材料領域。回首科研路,鮑哲南表示萬事開頭難,尤其是找方向時壓力較大。一旦建立起自信心,“做什么都不會害怕”。
挫折是科研道路上的常客。每當遇到挫折時,鮑哲南處理的方式是:先放下幾天,去讀文獻,然后總結、反思、對比,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看來,科研就是每天在挫折中前進。做科研最大的魅力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她的科研生涯也不斷從實際需求中尋找問題。
朱美芳記得,1989年1月,入職東華大學后的第5天,她就跟著當時的系主任陳彥模坐大卡車去了張家港滌綸廠,去企業生產一線找問題,從此開啟了纖維改性研究工作。30余年來,朱美芳團隊將化學纖維與納米、生物、仿生等學科交叉融合,形成一系列多功能、高性能納米纖維材料。
對于科研中的瓶頸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于吉紅引用了“大樹理論”,即一棵大樹的成長,除了需要優良的土壤,還需要時間、根基、陽光等要素。科研工作正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不動搖,就可以有效跨越科研瓶頸期。
“瓶頸期其實是向下一個時期邁進的最好時機。這個時候要堅定信心,不斷邁向更高臺階。”于吉紅說。
她指出,女性科學家在工作起步時,往往面臨孩子、學生、科研、教學等各種問題。這個時候遇到困難,不要放棄事業,也不要放棄家庭,要提高效率,協調好各種關系。
作為本次論壇唯一一位男性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直言:“不管是女化學家、男化學家,科學家需要的品質都是一樣的。這幾位女化學家做的工作比大多數男化學家都好,她們都是各自領域的領先人物。”(陳歡歡 趙彥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化妝品小樣銷售成監管盲區?
下一篇:去年掠過地球的小行星數量創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