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把北京的天變黃了,能見度不到1000米。朋友圈驚呼一片:今天,大半個朋友圈都是“黃圖”。
這是今春我國北方地區首次發生大范圍沙塵暴天氣,也是京津冀地區首次遭受嚴重沙塵影響。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監測中心衛星影像和地面監測信息綜合評估,本次沙塵天氣主要起源于蒙古國。
有網友作詩打趣題為《今日》: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里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里埋。
也有的網友心態都特別好:“特意吸了一口,沒有十幾年前那么沖鼻了,溫柔多了。”
網友們雖然抱怨,但多數心態都還是平和的。網友們紛紛呼吁趕緊行動起來植樹治沙,多措并舉,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也得把“沙達峰”“沙中和”給考慮進來。
沙漠治理,中國人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在世界上中國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控制住沙漠面積增加。
經過共同努力,中國不僅治沙面積逐年增加,而且過去近20年來,為地球貢獻了最多的綠色。庫布其沙漠治理走的是市場化、產業化治沙模式,就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整體沙漠變綠洲的奇跡,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毛烏素沙漠治理綠化達到了80%。塞罕壩經過50年的治理建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林場……
但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和地區一樣,沙漠、荒漠的危害還很大,占中國的國土面積四分之一。今天這場嚴重的沙塵,來自蒙古國,更說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推廣和踐行,任重道遠。
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是個永恒的課題,人類還需要不斷地與荒漠荒沙博弈共存,中國還有“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遠大目標要去奮斗實現。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減排和增匯必須兩條腿走路,植樹治沙,增加碳匯,是經濟、綠色的手段。
治沙是艱苦艱難的,在沙漠里種樹要不停地反復種,和風沙搏斗很多年才能換來一片綠洲,而且每年要有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進去管護管理,靠治沙企業單打獨斗是難以長遠的。比如,庫布其治沙企業億利堅持了30多年治理,治理綠化面積占庫布其沙漠的1/3還多,但同時企業還要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兩肩挑的任務沉重。
沙塵天氣會過去,植樹季節已經開始。網友們呼吁,絕不能讓上世紀沙塵一年到頭侵害北京的歷史重演。
因此,治沙生態是需要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社會民眾一起努力,也絕不是僅僅綠化城市,也絕不僅僅是給綠色的東部南部錦上添花,更要重視北部西部,特別是荒漠化地區的生態治理,才能把惡劣的沙塵天氣擋在千里之外,才能讓中國的生態治理與世界更好的連接,讓綠色把人類命運凝聚成充滿活力的共同體。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