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岸邊的漁村里住著一個叫海明的青年。他從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海明自幼在風浪中長大,練就了一身好水性,平時跟村中一位老和尚讀書識字,學習醫藥。
母親因產后瘀血,長期腹痛不已一年夏天,海明的母親舊病復發,帶下崩漏,臉黃肌瘦,氣短懶言,高燒不退。老和尚診后,稱病重藥輕,已無力回天。海明不甘心,又請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
一天,老和尚再度前來,對海明說:“據說有一種不知名的草藥能治好你母親的病,但必須到大陸山地才能找到。”海明大喜:“那草藥是什么樣子的?”老和尚把一幅畫好的圖樣交給他,圖中的草藥高約一尺,莖四棱形,葉對生,花開紫藍色,根呈紅色。他收起圖樣準備去采。
老和尚說:“現在風急浪大,對岸暗礁林立,水流湍急,船只根本就靠不了岸。”但病不宜遲,海明救母心切,毅然決定出海上島采藥。
第二天,海明就駕船出海了。他憑著高超的水性,繞過了一個個暗礁,沖過了一個個激流險灘,終于順利踏上了陸地。上岸后,他四處尋找那種開著紫藍色花、根是紅色的藥草。每找到一棵,便趕快挖出其根,不一會兒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漁村后,海明每日按時侍奉母親服藥,母親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對海明冒死采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了海明的一片丹心,便給這種根紅的藥草取名“丹心”。后來在流傳過程中,取其諧音就變成了“丹參”。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干燥根及根莖。
性味
苦,微寒。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
主治病癥
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用法用量
祛瘀活血一般用6~15g,大劑15~30g。
貯藏
置干燥處。
食療推薦
1.丹參飲(《醫宗金鑒》):丹參30g,檀香3g,砂仁3g,水煎服。
2.丹參生脈散加味:丹參15g,黨參19g,麥冬18g,五味子6g,山萸肉12g,糯稻根24g,生地18g,水煎服。
藥娃溫馨提示:
月經過多而無瘀血者禁服,孕婦慎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