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組專家正在試驗田里對“渝園春印”和“渝園迎春”兩個甘藍品種進行測產。受訪者供圖
典型派
◎記者 雍 黎
“來,直接咬一口,又脆又甜!”3月2日,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試驗地里,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市農科院研究員陶偉林砍開一包圓白菜,請前來鑒定的專家們品嘗,仿佛這不是普通的圓白菜,而是可口的水果。
這確實不是普通的圓白菜,而是由陶偉林帶領團隊經過十年攻關,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越冬甘藍胞質不育系雜交品種。它不僅打破了國外對我國越冬甘藍品種的壟斷,而且實現了本土化、優質化。
餐桌上常見,種子卻全靠進口
進入3月,倒春寒來襲,但試驗田里的一顆顆圓白菜卻長勢喜人。
“它叫越冬甘藍,專門在秋天種植,翌年1—3月份上市,正好是新鮮脆甘藍的淡季,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價錢也賣得好。”陶偉林介紹,結球甘藍簡稱甘藍,俗稱圓白菜,重慶人喜歡叫包包白、蓮花白、包兒菜等,是一種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我國甘藍的種植面積約1350萬畝,在全國蔬菜供應及出口貿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過一般消費者并不知道,甘藍一般分為春甘藍、夏秋甘藍和越冬甘藍三種。其中我國自育品種主要是春甘藍和夏秋甘藍,越冬甘藍主要為日本、韓國等國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品種。
“現在市場上越冬甘藍主要都是日本品種,一包種子10克要賣到40多元,而菜農種一畝地往往要用到2—3包種子,越冬甘藍的種植成本很高。”重慶市種子站高級農藝師張穎韜說,更重要的是,菜農們要種越冬甘藍,只能購買國外的種子,因為種植成本高,市場價格也比其他品種貴。
“雄性不育系甘藍抗病性好、純度高,不過因為越冬甘藍品種種子全靠進口,這對于菜農和我國的蔬菜種植都不利。”陶偉林說,2011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遠院士團隊的幫助下,他們開始越冬甘藍新品種選育研究。
自己育種,價格僅為國外種子的1/4
陶偉林在農民眼中是知名的蔬菜“醫生”。他是重慶市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十字花科研究室主任,與十字花科蔬菜打了一輩子交道,作為科技特派員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解決蔬菜的各種問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2019年,陶偉林成功攻克了有著十字花科蔬菜的“癌癥”之稱的根腫病。
根腫病能引發十字花科蔬菜根部形成腫瘤,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曾經讓重慶武隆、涪陵近5萬畝高山蔬菜基地因此荒蕪。陶偉林歷經10年,培育出兩個抗根腫病甘藍新品種,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幫助重慶武隆等高山地區脫貧致富。
對于越冬甘藍新品種的選育,陶偉林帶領團隊收集國內外甘藍抗寒資源、進行低山越冬種植鑒定,將抗寒耐抽薹材料移到海拔1300米以上的武隆高山開花留種。
在“十三五”重慶市科技局“多抗、優質、適應強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種選育”育種攻關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抗寒耐抽薹材料的自交分離選擇,將抗寒材料與重慶地方優質甘藍材料進行雜交、回交、自交等多代選擇,以及不育性轉換等育種資源材料的自主創新,育成了一批適宜重慶消費習慣、耐寒耐抽薹能力強的甘藍育種資源材料。通過組合配制、品比試驗、多點試驗、區域試驗、室內外抗寒耐抽薹能力鑒定、抗病性鑒定、品種分析等系列研究,育成了2個胞質不育系雜交品種——“渝園春印”和“渝園迎春”。
“這兩個品種口感甜,而且比日本品種更脆,適合重慶消費習慣,在多地示范種植后受到農戶歡迎。”陶偉林表示,經過查產,“渝園春印”和“渝園迎春”平均畝產量分別達5435.8公斤和5328公斤,比傳統的品種分別增產17.9%和15.6%。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實現了自主育種,種子的價格僅為國外種子的1/4,能夠極大減輕農戶的種植成本。
鑒定專家組組長、西南大學教授宋洪元表示,經過專家組鑒定,這兩個品種品質較國外品種優,抗性強,耐裂球,產量較國外品種高,不僅打破了國外對我國越冬甘藍品種的壟斷,而且實現了本土化、優質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