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延斌
通 訊 員 遲翠玉 秦 靜
制作一雙皮鞋會產生多少廢料?國家制革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專家揭露的事實讓人吃驚:動物皮革形狀并不規則,工人在使用中會盡可能利用整塊皮革,邊角料會被當做垃圾拋棄。5年前,國家將含鉻皮屑皮邊列入危險廢棄物名錄,禁止填埋、焚燒,這意味著我國年均200萬噸皮革廢料如何處理成了難題。
經過12年研究,國家制革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煙臺大學教授、福建全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全杰帶領的博士團隊,最終找到了皮革固廢資源化利用的途徑——通過生物化學技術將皮革危廢中的蛋白質提取出來,制成基礎原料,使每噸處置費高達千元的負效益轉變為售價萬元的新產品。
11項發明專利破解皮革行業“老大難”問題
液體、顏色較深,喝上一口,還有淡淡的香味……王全杰向記者展示了一款食用級別的氨基酸液。讓人吃驚的是,這款氨基酸液是從皮革廢棄物中提取出來的。在他的辦公室里,用于葉面肥的多肽及氨基酸液,用作工業洗滌劑的蛋白基表面活性劑,用作涂料、黏合劑、填充劑的工業蛋白粉等都擺在了產品展區。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皮革固廢資源化利用的成果。
長期以來,制革廠的削勻皮屑、皮革邊角料,以及制鞋廠修邊皮塊的處理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家企業。福建永盛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清撮向記者坦言:近十年來,我們皮革行業一直在整改,最讓人苦惱的就是這些下腳料的處理問題。
據了解,這些皮革廢棄物含有重金屬鉻,較難處理,被制革廠作為廢棄物,以1噸6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專業企業處理。2016年,國家環保要求再提升,削勻皮屑被列入危險廢棄物名錄,這樣一來,1噸皮革廢棄物處理需要再倒貼1000元。
王全杰告訴記者,促使皮革固廢變成“寶貝”的核心技術是高效脫鉻技術、蛋白質定分子量水解技術、烷烴引入氨基酸技術等。記者了解到,王全杰教授及其團隊已獲得該項目相關國家發明專利11項。
王全杰強調,該技術可以使皮革固廢蛋白轉化率達到86%,鉻鹽脫除率達到99%,把固廢“吃干榨凈”,不產生二次污染。
廢料再利用,實現生物鏈良性循環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之一的晉江市是我國主要皮革產業基地之一,制革總產量約占全國的10%,皮鞋、運動鞋產量居全國首位。
為解決皮革固廢污染問題,晉江市引進王全杰教授的博士團隊,并于2018年注冊成立了公司。
王全杰將研究了12年的成果以9個專利為載體帶到晉江,如果將這些專利全部轉化,一塊皮革廢料可變成10種綠色有機產品。經過2年的中試和市場試銷,2020年7月該項目正式投產,半年的試生產后,目前已達到日處理30噸皮革固廢、日產蛋白粉10噸的量產規模。
至2020年底,該技術共處理2200噸皮革固廢,產出工業蛋白粉660噸,實際銷售收入310萬元。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項目已進入第一期工程,即工業蛋白粉的生產。王全杰的計劃是推動二期和三期工程,對產品進行深加工,生產多肽氨基酸液和蛋白基表面活性劑。
工業蛋白粉是一種原料性產品,其優勢是可以大量消耗革屑,但經濟效益不高,僅能達到微利生產,屬于項目的初級階段。王全杰認為,要想達到規模性效益,必須實施第二期工程即產品的深加工,生產目標產品——寡肽和氨基酸液以及蛋白基表面活性劑等,其技術含量較高,經濟效益是蛋白粉的3倍。
同時,在第二期工程的基礎上,增加以不含鉻的邊角廢料和生豬皮為原料生產食用和化妝品用氨基酸以及蛋白基表面活性劑,作為第三期工程,其經濟效益又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用新技術破解“老大難”,王全杰說,皮革的原料來自農業,而現在利用新技術,將邊角廢料變成可利用資源反哺農業,實現了生物鏈的良性循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高產又優質
下一篇:北半球最大深水中微子望遠鏡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