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地球內部超離子態礦物相

        《中國科學報》 2021-03-18 01:30:05

        深下地幔高導電的超離子態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清揚、Duckyoung Kim和劉錦團隊利用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首次發現地球深部的含水礦物——羥基氧化鐵(FeO2H)會在約75萬個大氣壓、1500攝氏度以上時進入超離子態,而這個溫度和壓力范圍覆蓋了下地幔深部的大部分區域。相關工作近期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

        水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會進入超離子態。在地球內部高溫高壓環境下,氫原子能否在復雜的含水礦物晶格中自由流動而形成超離子態?

        研究團隊首先通過理論計算,發現在超離子態下,自由移動的氫離子會導致FeO2H的電導率在相變點突然增加。隨后通過高溫高壓下的電導率測量,發現在100萬~121萬個大氣壓下,當FeO2Hx 被加熱到1500~1700攝氏度時,其電導率增大了兩倍。高溫促使氫離子像自由電子一樣在FeO2晶格中自由移動,從而使電導率急劇增加。電導率的突變是超離子態最直接最強有力的證據,因此研究人員認為FeO2Hx 在此溫度壓力條件下進入了超離子態。

        FeO2H是地幔深部首個被發現的超離子態含水礦物。傳統認為受制于固體相的高黏性,地幔對流是很慢的,地幔內部活動通常以萬年甚至百萬年為單位。超離子態氫類似于液體,在高溫下能進行高速擴散運動。它不但能快速傳遞熱能,同時由于氫具有質量,因而也是物質傳輸的載體。這一發現將使得地幔對流速率比以往提升數個數量級,并對于地球內部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產生巨大改變。(記者閆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