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年全國兩會為關鍵詞,華北電力大學大數據與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利用大數據技術抓取了近期社交平臺相關數據,并利用大數據模型進行了分析。數據結果顯示,網友最為關注的十大熱點依次是:教育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網絡安全、疫情防控、公正司法、科技創新、愛國者治港、鄉村振興、數字中國、弘揚傳統文化。
網友最為關注的十大熱點 作者制圖
詞云分布 作者制圖
熱點一:教育現代化。網友關注的相關話題內容占比達到35.24%,主要的高頻詞包括:高考、中考、體育、心理健康、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家庭作業、義務教育、未成年人、教育公平、師資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進入新發展階段,全社會對教育問題愈發重視。高考、中考兩大重要考試依然是網友關注的重點,如何實現教育公平、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等相關話題引發了廣泛熱議。與此同時,教育競爭壓力加劇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如何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保障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的普遍期待。與此相關,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減輕中小學生家庭作業負擔、整頓規范教育秩序、健全教師工資保障長效機制、改善鄉村教師待遇等相關話題討論,也引發了網友共鳴。
熱點二:“十四五”規劃綱要。相關話題內容所占權重達13.34%,主要的高頻詞包括:遠景目標、開新局、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創新、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碳中和、美好生活等。“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剛要草案是今年兩會備受矚目的焦點。大數據結果顯示,廣大網友對國家未來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導向十分關注。
熱點三:網絡安全。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達7.62%,主要的高頻詞包括:網絡、監管、游戲、兒童、保護、立法、網絡誹謗、處罰等。互聯網的普及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困擾,比如,網友擔心兒童網絡游戲帶來的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希望能夠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鍵盤不能做傷人之刃”,要對網絡誹謗、侮辱等行為進行監管和處罰,讓法律的陽光普照網絡空間。
熱點四:疫情防控。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達5.72%,其中的高頻詞包括:疫情、防控、疫苗、安全、外交、救援、援助、核酸、醫療、醫保等。我們國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這些成績獲得網友紛紛點贊。目前,中國自主研發的疫苗已經批量投入使用,受到網友的普遍好評。
熱點五:法治中國。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亦達5.72%,其中的高頻詞包括:立法、知識產權、保護、公正、民法典、保障、離婚、施暴、遺產、虐待動物等。在網友的關注中,法治話題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對民法典相關問題的探討,也有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熱議,還有對離婚、施暴、遺產、虐待動物等這些立法細節問題的廣泛討論。
熱點六:科技創新。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為5.72%,其中的高頻詞包括:創新、科技、航天、空間站、衛星、月球、5G、能源、電力、管理、創業、工藝、質量、卡脖子等。網友普遍意識到,科技創新將是經濟發展最強勁的驅動力,我國在航空、航天、探月、5G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需要在能源電力、科技管理體制、促進創業、提升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等方面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突破一些關鍵領域的“卡脖子”技術。
熱點七:愛國者治港。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為3.81%,其中的高頻詞包括:愛國者治港、憲法、愛國者、發展、安全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引起廣大代表及網友熱議,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是“愛國者治港”得以落實的制度性保障,是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必要之舉,相關法律的制定完全合憲合法、正當合理,受到廣大網友的一致好評。
熱點八:鄉村振興。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亦為3.81%,其中的高頻詞包括:脫貧攻堅、幫扶、小康、經濟、致富、農業、科技等。網友們期待國家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系統性銜接,以鄉村振興的新思路、新作為鞏固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成果;通過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發揮科技的作用,讓農民挑起“金扁擔”,探索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熱點九:數字中國。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為1.91%,其中的高頻詞包括:發展、數字化、管理、數字經濟、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等。網友普遍對數字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期待其在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帶來更加深入的變革,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效益。
熱點十:弘揚傳統文化。相關話題內容的權重占比亦為1.91%,其中的高頻詞包括:傳統文化、漢字、文化自信、百年黨史、牡丹、孔子、保護、中華民族等。兩會期間,關于建議設立國家漢服日的議案引起網友熱議,不少網友呼吁要從內容、形式、傳播載體和呈現方式入手,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李書萍,系華北電力大學大數據與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研究員;課題組成員:張鈺彬、潘婷、馮麗美、秦繼發、張乃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森林與水并非“此消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