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寫作成為主流的時代,字體是我們生活里的???。選擇何種字體,有時是行文規范的要求,有時反映了個體審美偏好。有人甚至說,寫作時必須根據心情選定不同字體,不然筆下苦澀,無法成文。那你可曾想過,字體是如何形成的,又經歷了什么樣的演變。《中國現代文字設計圖史》或可幫你揭開謎底。
著者在書中系統回顧了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的歷史。從形式上看,本書大體以時間順序為邏輯,上編和下編分別介紹了1949年前后的文字設計。但從邏輯上看,全書又可視為同心圓結構。最內一層是各種字體的產生及運用;其外一層是與字體息息相關的出版業特別是印刷科技的發展;再外一層是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形勢、經濟體制和文化觀念的變革;再往外則是中華文明和外來文明及其互動消長。宏觀的視野使本書關于字體特征及演變的敘述,具有了由“技”及“道”的意義,也讓讀者從字體的命運看到了文字、文化乃至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歲月流變之中,字體命運各不相同,有的占據了舞臺中心,有的借時勢崛起,一度成為審美的寵兒;也有的因緣際會,退出主流,變成小眾的喜好。通觀全書可以發現,至少有5種力量推動著字體的變遷,即傳統、科技、審美、商業和政治?,F代中文字體有宋體、楷體、仿宋、黑體等4個主要類型?,F在大家看著順眼的宋體字,在古代讀書人眼中則是“匠體字”,要說文雅則數楷體字。到了清代,錢大墉還在指責宋體“庸劣不堪”。然而,商業和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明清時期社會的書籍需求旺盛,出版機構必須節省刻印成本,大批量規?;∷D書。相比而言,宋體字截彎取直的風格更符合這一需求,在“字體競賽”中勝出也就自然而然。
不過,審美習慣往往是保守甚至執拗的,折射出傳統之力不可小覷。仿宋字的誕生便是其表現。書中指出,嚴格來說,仿宋字也是一種楷體。尤其是杭州丁氏兄弟1916年創制的“聚珍仿宋版”把“中國在雕版時代最美的字體,也就是宋刻本的字體,通過新的工藝和技術手段延續到了活字時代”。聚珍仿宋延續了中國傳統左低右高、中宮收緊、四體張開的字體美學,又符合現代出版工業的要求,為此后龐大的“仿宋字家族”打下了基業。
書中另一重要內容是美術字和圖案文字的演變。它們有更強烈的視覺效果,與商業、政治等的聯系也更緊密。著名廣告人陸梅僧就曾說過,黑體字筆畫粗壯,“用作廣告的標題,最是適宜”。而在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認為“立體陰陽花色字體”不利于宣傳,“畸形怪體任意書寫,自鳴藝術立體,實則五花八門,難于辨認,甚或反致發生誤會”,下令各學校機關“一切標語,皆應刊寫正楷文字,以資一律而利宣傳”。在解放區,字體受文化大眾化思潮影響,把貼近人民作為重要標準,選擇字體務求老百姓容易看懂,類似人字旁邊加三點的做法受到批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