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基礎研究的原理性突破,就無法實現引領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苯?,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他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大幅增加投入,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于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按照研究范式,蔡榮根認為基礎研究可以分為基礎理論研究、計算機模擬和實驗觀測研究等,其中計算機模擬架起了理論研究和實驗觀測的橋梁。
“加強基礎研究首先要遵循基礎研究的發展規律,建立適合基礎研究的創新環境?!彼f。
基礎研究的典型特點是基礎性、長期性、難以預測性。“這些特點在基礎研究的理論創新方面尤為明顯?!辈虡s根解釋道,基礎理論研究主要以問題導向、好奇心驅動、重在討論爭論、個人或者小團隊為模式,其突破往往來自于長期研究某個問題時的靈光一現。
蔡榮根表示,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的理論研究隊伍主要分布在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研究方向布局單一,研究隊伍小、人員分散,缺少領軍人物;研究經費支持渠道單一,經費體量小,競爭性項目經費比例過高;在全國范圍內,缺少能夠支持開展自由探索、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特別是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心或平臺。
蔡榮根認為:“這樣的布局不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和學科的交叉融合,不利于促進國內外的交流合作?!?/p>
蔡榮根坦言,國際上科技先進國家在基礎數學、理論物理等基礎學科研究方面都有幾個基礎研究中心,如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英國牛頓數學科學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數學物理連攜宇宙研究機構等。“這些研究機構吸引了很多具有不同文化、不同學科背景的科學家進行長時間合作交流,促進交叉學科研究和發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p>
為此,蔡榮根建議國家相關部委予以財政和政策支持,依托國內具有良好基礎學科理論研究背景的研究院所或高校,建立若干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這些中心既借鑒發達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的模式,又要區別于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研究中心的資助和考核模式,創新運行和評價機制。
“未來的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可以依托少量的固定研究人員,吸引大量的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博士后和學生前來進行長期訪問和交流?!辈虡s根說,“不同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學家可以廣泛深入地討論、碰撞、爭論,產生思想的火花,產出基礎研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推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多學科融合的優秀人才?!保ㄉ虼豪伲?/p>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新火箭填補我國高軌運載能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