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岳江鋒
策劃:宋雅娟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眾所周知,高射炮是用來攻擊飛機、直升機和飛行器等空中目標的。它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史上掀開了防空作戰的新篇章。然而,令人新奇的是,在二戰時期的北非戰場上,德國納粹統帥隆美爾竟指揮其麾下的部隊用高射炮打敵方的坦克,并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
“沙漠之狐”隆美爾橫掃北非
作為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齊名的德軍將領,隆美爾外號“沙漠之狐”,狡詐多變、大膽果敢是他用兵的最大特點。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入侵法國之戰中就顯露出來了,當時他只是一名師長,他的部隊一路猛沖猛打,進展神速,大敗法軍,被稱為“魔鬼之師”。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戰場的一系列驚人戰績和德國媒體和盟國媒體的瘋狂宣傳,他在世時就已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和德國人崇拜的偶像。
1941年1月,隆美爾晉升為陸軍中將。同年2月,隆美爾率領德軍非洲軍團到北非參戰,支援與盟軍鏖戰中處于下風的意大利軍隊,到達北非后的隆美爾很快向英軍大開殺戒。4月,隆美爾的德軍非洲兵團攻克了昔蘭尼加,俘獲英軍大量兵員和裝備,生擒英軍司令迪姆以及前司令奧康納。1942年6月,得到280輛新型坦克增援的德軍信心大增,勢如破竹,直逼托布魯克,迫使防守托布魯克的英軍于6月21日投降。至此,德軍在北非大獲全勝。
英軍的節節失利,引起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震驚。丘吉爾敏銳的意識到,盟軍只有切斷德國人的后勤補給,才能從根本上削弱北非德軍的戰爭潛力。于是,他果斷決定,一方面緊急向非洲增兵,額外還從美國獲得M3、M4坦克裝備的增援;另一方面急令海軍和空軍抽調兵力,在地中海地區頻繁活動,奪取了該海域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切斷德軍的后方補給。
北非戰場上的德軍名將隆美爾(左,圖片來自網絡)
改變非洲戰局的阿拉曼之戰
1942年11月2日,英軍打響了“增壓行動”,決定盟國非洲戰場命運的阿拉曼戰役打響了。隆美爾或許想不到,為了打贏阿拉曼戰役,英軍在不維持其他戰場局勢的前提下,盡最大限度的向北非增兵。
在阿拉曼戰役爆發前,德意軍隊兵力有10萬人,而英軍第8集團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1個師和4個獨立旅,共23萬人,對德軍形成了2倍于敵人的絕對優勢。在重武器方面,德意軍隊只有547輛坦克、480架飛機和520門火炮,而英軍有1029輛坦克、750架飛機和1000多門火炮,德意軍隊無論是兵力還是兵器,其數量相較于英軍都處于絕對劣勢。
在阿拉曼戰爭中,隆美爾曾經短暫離開北非戰場,而在他離開之后,納粹盟軍的戰局急轉直下,全面進入戰略防守。隆美爾于1942年10月25日夜回到了北非,但此時他發現意軍的特蘭托師損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輕裝師損失了兩個營。同時,英國魚雷轟炸機擊沉了德國“Proserpina”號油船,斷絕了其部隊補給的希望。所有人只剩下一半口糧,軸心部隊剩余油料儲備僅夠用三天。
隆美爾向希特勒發電稱部隊已不堪一擊,準備撤退,但希特勒讓他再堅持一陣。德軍將領馮·托馬與幾乎被全數殲滅的第15和第21裝甲師并肩作戰,迎擊英軍的150輛坦克。隆美爾親臨指揮,直到最后一輛坦克被摧毀,該地后來被稱為“德國坦克墳場”。
阿拉曼戰役中,德軍4個精銳師、8個意軍師被殲,傷亡2萬,被俘3萬,損失坦克450輛、大炮數千門。英軍傷亡1.35萬,損失坦克500輛、大炮400門。該戰役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此后,德意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高射炮打坦克實屬經典
高射炮歷來以打擊飛機為使命,但阿拉曼戰役刷新了人們對高射炮的認知。德軍竟然在阿拉曼最后的垂死掙扎中,用88毫米高射炮重挫了英軍的坦克部隊。88毫米高射炮包括Flak 18/36/37/41等一系列高射炮,被德國及其盟國廣泛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統,總產量約21310門。該型高射炮射速可達每分鐘15-20發,每枚炮彈重約15千克。
88毫米高射炮功能多,既能打飛機也能反坦克,是二戰期間最為成功的高射炮,用其攻擊地面坦克,被證實非常成功,成為了“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秘密武器。德國非洲軍團使用88毫米高射炮打擊英軍坦克,通常預設一處陣地,把88毫米高射炮偽裝起來,然后想辦法把英軍坦克引入伏擊圈,88毫米高射炮初速高,彈道平直,千米之內立等可取,四五門高炮摧毀幾十輛坦克很正常。作為反坦克的利器,88毫米高射炮有過擊毀3500米以外的坦克的記錄。
在阿拉曼戰役中,英德兩軍在阿恰齊爾山脊的坦克大戰最為激烈。英軍投入360多門大炮,向德軍發射15000發炮彈,英國空軍轟炸長達7個小時。炮擊和轟炸結束后,英軍第9裝甲旅的128輛坦克撲向了德軍,德軍用88毫米高射炮擊毀了其中的102輛坦克。德軍這一獨特性發明雖然無力回天,但也讓英軍以沉重的代價為其主力打開了缺口。
德軍正在裝填88毫米高射炮(圖片來自網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人均預期壽命增一歲,靠什么?
下一篇:沉痛!彭士祿院士在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