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丨面對睡眠危機 我們該怎么做?

        新華網 2021-03-23 00:30:04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面對睡眠危機,我們該怎么做?

        內蒙古自治區第三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呂東升介紹,近三年,因睡眠障礙就診人數逐年上升。

        呂東升認為,睡眠障礙主要有睡不著、睡不好、醒不來三大問題。除原發性失眠和心理生理創傷外,睡前的不科學習慣,如玩手機、激烈運動等都會導致入睡困難。

        現實生活中,能遵循早睡健康作息規律的人越來越少。呂東升介紹,成年人一般最佳睡眠時間在22:30—23:30間。在睡眠周期中,該時段以慢波睡眠為主,慢波睡眠有利于大腦代謝物清除和腦力體力恢復,在睡眠周期中至關重要。

        相關調查顯示,“褪黑素、泡腳、白噪音”成為越來越多睡眠障礙人群的“睡眠三部曲”,還有一些人借助酒精等外力助眠。呂東升表示,褪黑素可以調節睡眠節律,但長期服用會損傷身體,醫生不建議自行服用。睡前飲酒或可起到助眠作用,但是會對凌晨的睡眠造成干擾,破壞睡眠結構。

        睡眠是一項與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行為。呂東升建議,睡眠障礙人群不要將睡眠與其他輔助形式關聯,一旦形成心理暗示,如泡腳會助眠,就會提高入睡的預期,但如果輔助效果不佳,形成了心理壓力,更不利于入睡。

        睡眠障礙人群如何科學調節睡眠?呂東升給出了“上、下、不、動、靜”五字調節法,即按時上床睡覺,按時起床下床,其它時間段不做與睡眠相關的活動,適當做與自身條件相符的相對靜態放松訓練,如瑜伽等。

        呂東升說,調整睡眠認知也非常重要,睡眠障礙人群不要對睡眠產生恐懼,“要想睡著,就要心氣平和地接受睡不著。”呂東升說,如果睡眠問題已經對工作、生活形成困擾,需要及時就診。(李倩)

        關鍵詞: 世界 睡眠 面對 睡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