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新天津生態城(以下簡稱生態城)“海綿城市案例集”編制完成并正式發布。“我們在招商中發現,現在的創業者除了會考慮政策支持外,也更加關注區位優勢,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優美的自然環境,都是營商環境的加分項?!痹诒焙叫强毡妱摽臻g的工作人員祁穎看來,這些都是吸引企業落地中新天津生態城的“金字招牌”。
在生態城建設中,一抹“綠色”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時光回到12年前,生態城三分之一是鹽堿荒灘、三分之一是廢棄鹽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原有自然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生態城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構建復合生態系統。
鹽堿地上構建特色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分布與土壤含鹽量密切相關。
生態城區域內土壤鹽漬化程度高,有機質含量低,不利于植物生長。在生態城建設前,這里木本植物極為貧乏,僅在區內道路兩側零星分布有一些榆樹和旱柳,綠地系統基本處于空白。
“如何在鹽堿地構建出生態宜居環境,是生態城建設面臨的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敝行绿旖蛏鷳B城建設局副局長張春雷介紹,他們通過原土倒運、挖填平衡、調配土壤等措施,使鹽分聚集到土地表面,再通過晾曬和清理,最大程度降低土壤含鹽量,從而改善土質。
為了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穩定,避免出現大量引進外來樹種不適應、難成活的問題,生態城把本地適生植物當作城市綠化的當家植物。在建設之初,就制定了本地植物指數不小于70%的指標。按照該指標要求,生態城在鹽堿地綠化實施過程中,以國槐、白蠟、刺槐等既適應本地氣候又反映地方風格的鄉土植物為骨干樹種;引入法桐、皂角、銀杏等適應性快的外來樹種,豐富植物多樣性;適當點綴觀花、觀葉、觀果植物,配置火炬、蘆葦、堿蓬等耐鹽堿植物,打造了層次分明、季相顯著、豐富多彩的生態景觀植物群落,形成了具有生態城特色的濱海鹽堿地生態綠化景觀。
經過12年的開發建設,生態城的植物種類由最初的66種增加到265種,累計綠化面積近900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到50%。
為保護濕地嚴控建設開發項目
生態城所在區域處于渤海灣的重要生態敏感區,是春秋兩季候鳥遷徙的必經驛站。生態城及周邊地區共記錄到鳥類191種,其中水鳥種類為100種,水鳥對濕地的依賴性極大。
依據環境本底調查,生態城內薊運河故道及其兩岸具有豐富的原生濕地資源,本地物種聚集,且是候鳥過境棲息的區域。
“我們充分尊重自然本底與區域生態的聯系,將薊運河故道作為重點保護區,嚴格劃定禁建區、限建區、已建區和可建區?!睆埓豪捉榻B,禁建區內嚴禁任何與生態修復無關的建設與開發,限建區內進行保護性開發,嚴格控制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和開發強度,保護自然濕地和水面。
生物多樣性,首先要保證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生態城充分考慮動物對食源樹種的偏好,在薊運河故道區域成片種植桑樹、構樹等,為候鳥提供充足的果實;在城市公園中栽種山楂、杏樹、棗樹等,滿足刺猬、野兔和松鼠等動物的食物需求;與此同時,通過水系連通工程將水體串聯起來,形成總長度約8公里的“活”水,為魚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實現生態系統自我調節
在開發建設之前,區域內的生態系統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鹽田、水庫及河流故道、荒地為主,零星分布少量耕地、果園及村莊等,景觀單調、植物覆蓋少。生態城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建設中修復、在發展中優化的思路,構建起了“湖水—河流—濕地—綠地”復合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自然涵養。
濕地被喻為“生態之腎”,生態城將自然濕地保護納入指標體系和總體規劃中,確保自然濕地凈損失為零。在保留、恢復、修復原始濕地的同時,建設了惠風溪公園、南堤濱海步道公園等一批獨具特色的人工濕地。
生態城還將積存40年的污水庫改造成為碧波蕩漾的景觀湖,經過3年艱苦努力治理污水215萬立方米,并通過挖深湖底、堆山造島,沿湖建設8公里長綠化帶,形成風景優美的湖岸景觀。如今,生態城內的公園“串連成線”,濱水景觀形成了規模。
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的莫訓強博士在對生態城的生態環境調研過程中表示:“隨著生態城的開發建設,區域的景觀類型、用地類型以及土壤質量都得到了改善,生態城區域從單純的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與自然共存的復合生態系統,為不同類群的動物和植物提供了豐富的生存空間?!?陳 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