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承擔著國家級重大任務,瞄準動力技術前沿,從上世紀80年代跟蹤探索開始,幾十年如一日,突破重重國際前沿性重大技術難關,實現新型發動機領域我國獨創獨有的重大突破,躋身國際同類技術第一梯隊。劉小勇,就是該科研團隊的領軍人物。
工作中的劉小勇(左一)
作為某飛行器副總設計師,也是該項目發動機基礎技術專家組組長,劉小勇是我國該領域發動機技術研究的探索者、推動者和領軍實踐者,在突破發動機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研究體系、奠定技術基礎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形成了系統性、創造性的學術成就,促進了我國該發動機技術學科領域的跨越式發展,輻射和帶動了國內相關基礎科學和工業基礎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使命。
結緣航天,勇挑重任的擔當者
時間的指針撥回至1997年,劉小勇畢業參加工作時,正值我國航空事業全面發展的時期。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航空發動機專業博士,憑借深厚的積淀和對科研的熱情,劉小勇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面對導師的極力挽留、國內外知名高校拋來的橄欖枝,劉小勇還是選擇投身到個人待遇和科研條件都沒那么有“競爭力”的航天系統,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將自身所學在工程應用中錘煉。
踏上工作崗位之初,他就非常注重學習,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快速成長為團隊的技術骨干。在他看來,直到挑起某新型發動機研究室主任的擔子,他科研生涯中的第一個大考,才真正到來。當時,恰逢三院提出某新型發動機的研究設想,31所雖然認準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技術儲備有限,研制條件也是捉襟見肘。當時畢業還不到一年的劉小勇毅然挑起重任,義無反顧肩負起前沿探索的責任。
說起這段“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往事,劉小勇動情地回憶起當年劉興洲院士拍著他肩膀說的話“國家有需要,所里也要發展,你來干吧,出什么事有我呢!”作為項目具體負責人,他在劉院士的指導下,從星星點點的資料收集開始,背著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去各級單位尋求支持,帶領團隊邊學邊干,先后攻克該領域多項關鍵技術,為飛行器裝上“中國心”,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拼搏奉獻,航天精神的踐行者
技術攻關的過程從來不會輕松。該發動機技術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吸氣式推進技術,涉及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叉與綜合,具有極強的創新性和實踐性,是難度極高的國際性科學技術前沿。動力系統是飛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國家急需,重任在肩,失敗不起,擺在副總設計師劉小勇面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和挑戰。
帶領隊伍沖在一線是他一貫的風格,每次重大試驗,他總會現場坐鎮指揮協調,與他的隊伍在第一線共同面對。“天大的困難自己先頂住,研制過程中遇到重要指標評測,沒有條件可講,就是從春節工作到下一個春節。”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某次任務節點緊,而發動機在高壓條件下不穩定燃燒不可避免,那一年調試次數達到400余次,試驗前的關鍵時刻,劉小勇連續一個多月吃住在試驗廠區,有問題需要協調把衣服一披就趕到試驗臺。試驗當天連續三次試驗,直到深夜終于獲得圓滿成功,激動之余他坐在試驗臺前椅子上久久沒有起來,對他而言,試驗成功何嘗不是最好的安慰和認可呢。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必須有所取舍,對我來說把國防科研的事做好就夠了”。有一年臨近春節,劉小勇率隊赴故鄉湖南進行性能試驗。在家門口做試驗,卻有家不能回。面對老家親屬在電話那頭“何時回家過年?”的詢問,他只是輕輕說“試驗完再回去”,幾十個日日夜夜,終于解決了發動機“水土不服”的問題,任務結束送別試驗隊員他才匆匆探望家人。
深耕基礎,原始創新的引領者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劉小勇說:“做發動機的人經常有兩個說法,一是發展飛行器動力先行,二是做好發動機設施先行”。由于研制發動機涉及到的學科和技術特別多,工作的物理、化學過程太復雜,因此不能通過模型仿真完全解答,只能不斷通過計算、加工、試驗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一遍遍修正,而建設現代化的試驗設施,正是夯實長遠發展的必備基礎。
“做一個東西很難,同時還要有配套的工具,而不巧的是做這個工具也很難”說到試驗設施的建設難度,他打趣地說到。如果說發動機是飛行器的心臟,那么加熱器就是試驗臺的心臟,但研制難度極大。急需的某試驗臺建設在調試過程中,由于承擔研制任務的國內頂尖團隊交付的加熱器性能不滿足要求,經一年的努力攻關、改進完善,還是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被動等待難以保證建設進度,在節點時間緊迫的時刻,不破不立,劉小勇拍板決定自己干。在他的努力下,6個月日夜兼程,團隊終于馴服了加熱器這匹不羈的野馬,按時完成了試驗臺的設計、加工、生產、安裝、點火,試驗水平達到世界一流。
作為技術負責人,他根據發動機研制規律,制定臺階式發展思路,在科學原理還未得以完全驗證之時,重點放在原始性創新,特別注重原理和公式的建立,在我國獨創獨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作為試驗條件負責人,除了牽頭負責試驗體系建立的論證、解決技術和工程問題之外,在關鍵領域,他始終堅持開展基礎理論、燃燒、氣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帶動了該領域測量技術、光學技術等基礎研究突飛猛進的發展。
言傳身教,團隊靈魂的塑造者
劉小勇和他的團隊在滿足任務要求的基礎上,從未止步對新技術、新應用的探索,在這個平均年齡35歲的團隊里,劉小勇的熱情與干勁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差,他鼓勵團隊成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把創新的想法轉化為工程上可用的新技術,為后續做更堅實的技術儲備。”
發動機研制是系統工程,稍有差池就可能導致失敗、甚至造成巨大損失,因此他要求所有參與的人都要對自己的部分負責,所有工作都要為技術保障服務。在學生眼里,劉小勇倡導的“技術民主”深深影響到了每個人,在會議討論中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激勵每個人在技術上敢說真話,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智慧。
一路走來,劉小勇和他的團隊多次獲得國家和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863計劃先進個人、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先進個人、中國航天基金獎、中信航天防務人才獎、中國航天科工技術創新重大貢獻獎、中國航天科工首屆航天報國功勛獎等榮譽。作為研究生導師,他培養了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1名,同時兼任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錢學森系統工程理論培訓中心教授,在他的帶領下很多人已經獨立承擔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成為技術帶頭人。
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飛行動力系統,這是時代賦予中國航天人的神圣使命,劉小勇用20余年最美的年華執著堅守航天報國初心,他和他的團隊也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動力之光。(文:徐陽、郭金鑫、張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