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如何助推鄉村振興?

        光明網 2021-03-29 15:00:08

        近日,人民出版社脫貧攻堅叢書《數字科技:扶貧興農新利器》正式出版。本書由國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數字科技公司、科研和扶貧機構的專業人士共同撰寫,向讀者全方位講述數字科技助力扶貧興農的中國故事,立體化展示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新探索、新經驗。

        據介紹,本書主要從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社交互聯網、農村電商、數字化智能物流、短視頻與直播、消費新模式、數字金融、“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教育等不同角度,介紹數字科技相關應用的特點,回顧“十三五”期間相關數字科技在“三農”,尤其是在農村扶貧領域的應用情況,并進一步展望數字科技應用于鄉村振興的前景。其中,尚德機構作為“互聯網+教育”扶貧模式的企業代表,入選本書案例。

        尚德機構公益中心主任袁濤表示,在線教育可從根本上激發農村地區的“造血”能力,從而有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而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則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發展鄉村教師職業道路是教育脫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深耕成人教育18載的尚德機構,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憑借先進的技術優勢、不斷創新的教學產品,以及多年來在組織開展線上課程的成熟經驗,打造出了“互聯網+教育”的特色扶貧模式。

        2016年,尚德機構發起“尚進生計劃”公益項目。從落地效果看,“尚進生計劃”不僅有助于當地縣(市)教育主管部門解決輔導員流動性大、難以“留得住、教得好”的問題,還有利于打通輔導員扎根鄉村從事教育工作的職業發展通路,并惠及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設置了5年的銜接過渡期。脫貧摘帽之后如何防止返貧?怎樣建立健全動態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如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此,袁濤介紹道:“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只有增強農村貧困人口“造血”能力,從根本上激發其內生動力,才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尚德機構調研小組發現,目前部分地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客觀條件差,教育基礎薄弱;二是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短時間內難以補齊;三是農村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四是鄉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人才培養水平亟待提升。為此,袁濤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尚德機構將主要幫扶對象定位為:免費培養鄉村基層干部,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免費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免費為農村鄉鎮培養教師人才、免費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從給鄉村人才賦能的角度扶貧。

        其次,發展鄉村教師職業道路是教育脫貧的有效途徑。對于鄉村教師,“尚進生計劃”在保障他們免費收看直播課程的同時,也要求講師對學員提出的問題認真答疑,增強學員的自我“造血”能力,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真正變成自身就業技能。同時,在每一節培訓課程結束后,“尚進生計劃”項目組會實時獲取尚進生學員的學習情況,并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督學及獎勵措施。

        第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后脫貧時代” 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袁濤表示,尚德機構將秉持“用科技和人文重塑教育”理念,依托行業領先的技術研發、教研教學和用戶運營能力,在“后脫貧時代”,為實現我國的鄉村振興和均衡發展目標繼續貢獻力量。(記者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