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出就餐成了流行的飲食方式之一。3月25日,美國科學家在《營養與飲食學會雜志》發表論文,他們發現,頻繁外出就餐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美國農業部最近估計,美國人每天從非家用食物中攝取的能量從1977年至1978年的17%增加到2011年至2012年的34%。與此同時,餐廳數量穩步增長,餐飲業銷售額也大幅增加。
雖然一些餐館也提供高質量的食物,但大多數餐館特別是快餐連鎖店的膳食質量,通常低于在家烹飪的食物。有證據表明,外出就餐攝入的食物往往能量密度、脂肪和鈉含量較高,而水果、蔬菜、全谷物以及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等保護性營養素含量較低。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經常外出就餐會增加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如肥胖和糖尿病,盡管這些證據仍然有限。”愛荷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助理教授Wei Bao表示,人們對外出就餐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系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分析了35084名20歲或以上成年人的調查問卷數據,這些人參加了1999年至2014年的全美國健康和營養調查。受訪者報告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包括在外吃飯的頻率。
“我們將這些記錄與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死亡記錄聯系起來,并關注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的情況。”該論文第一作者、愛荷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博士生Yang Du說。
在291475人的跟蹤調查中,發生了2781起死亡事件,其中511起死于心血管疾病,638起死于癌癥。在對年齡、性別、種族/民族、社會經濟地位、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以及體重指數進行調整后,與那些很少在外就餐(每周少于一餐)的參與者相比,經常外出就餐(每天兩餐或更多)的參與者的全因死亡率危險比為1.4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危險比為1.18,癌癥死亡率危險比為1.67。
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外出吃飯與全因死亡的風險顯著相關。“這是首批量化外出就餐與死亡率之間關系的研究之一。”Bao總結道,“該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一致,支持了頻繁外出就餐與不良健康后果相關,并可能為未來的飲食指南提供信息,建議減少外出就餐。”
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經常在外吃飯可能不是一種健康的習慣,相反,應該鼓勵人們考慮多在家做飯。據悉,科學家還將進一步研究外出就餐與心血管疾病、癌癥、癡呆和其他慢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之間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考察了外出就餐頻率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在鼓勵人們在家里準備健康食物的同時,注冊營養學家也關注如何從餐廳菜單上選擇健康食物。根據人們經常光顧的餐廳提供的菜單,為他們量身定制策略,這有助于他們選擇健康的食物。”《營養與飲食學會雜志》主編、愛荷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Linda G. Snetselaar說。(辛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讓學術道德委員會愿擔當、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