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起,內蒙古及華北北部等地再次出現浮塵或揚沙,其中內蒙古錫林郭勒、赤峰局地出現沙塵暴,空氣質量“爆表”。
截至目前,今年1月至3月我國北方地區已經出現6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兩次為強沙塵暴過程,是近15年以來強沙塵暴最多的一年。據統計,過去10年我國1月至3月沙塵天氣平均發生次數為4次,其中強沙塵暴發生頻次低于1次。
此次沙塵天氣過程因何而起?與上一輪相比有何特點?誰是沙塵天氣的“幕后推手”?
強度略弱 影響較小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介紹,去年冬季以來,蒙古國、我國內蒙古中西部及西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且積雪覆蓋范圍較小;今年2月以來,這些地區氣溫顯著偏高,地表土壤變得比較疏松,起沙條件較好,這是沙塵天氣形成的物質基礎。
“此次出現強沙塵暴天氣主要是由于蒙古氣旋和冷高壓配合,將地表沙塵攜帶至高空,然后遠距離傳輸。沙塵起沙和傳輸的動力條件均較好。”張濤表示。
他指出,整體來看,相較于3月14日至18日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此次沙塵天氣過程強度略弱,沙塵暴影響位置偏東,強沙塵暴范圍相對更小,揚沙或浮塵向南傳輸范圍略小。
從生成原因看,兩次過程都是由在同一位置生成的蒙古氣旋造成的。春季是蒙古氣旋的活躍期,蒙古地區熱力條件較好,容易形成暖熱低壓。
從起沙條件看,3月14日至18日的強沙塵暴天氣主要是由于冷高壓將蒙古國的沙塵輸送到我國,加之風很大,導致蒙古國的起沙量特別大。“這一次蒙古氣旋略向東南方向移動,但疊加了我國內蒙古本地的起沙。”張濤解釋道。
從強度上來看,前一輪沙塵的濃度更高。此次沙塵天氣由于蒙古氣旋配合后部的地面冷高壓系統沒有上次強,所以蒙古國的起沙量較上次略小。
“此外,此次沙塵暴的影響范圍較上次要小一些,持續時間也相對偏短一些。”張濤說。
蒙古氣旋為何方神圣
蒙古氣旋發生或發展在蒙古中部和東部高原一帶。中央氣象臺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饒曉琴介紹,該地區的西部、西北部多高山,蒙古中部和東部處于背風坡,有利于氣旋的生成和發展。春秋季,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氣旋出現次數最多,冬季次之;夏季,鋒區北移,暖空氣活動占優勢,氣旋顯著減少。
蒙古氣旋的移行路徑有兩條:一是向東進入我國內蒙古,然后經東北平原沿松花江下游繼續東移;二是向東南移動進入我國華北,入渤海再經朝鮮半島東去。
“蒙古氣旋對我國北方天氣影響很大,主要表現為大風、揚沙和降雨,尤其以大風最為突出。”饒曉琴解釋,發展強盛的蒙古氣旋,在氣旋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大風。
“但降水一般不大,甚至沒有,這是因為氣旋內暖空氣多來自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和河西走廊一帶,水汽不足,常常除了中心北部出現一些降水外,其他地區只有高云。”饒曉琴表示,我國北方春季大風天氣多與該氣旋影響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氣旋的活動,總是伴有冷空氣的侵襲,所以大風、風沙和霜凍等天氣現象可能相伴而來。”饒曉琴提醒。
風云衛星俯瞰沙塵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吳曉京介紹,沙塵天氣生成后,我國利用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實時監測沙塵的整個移動過程,每5分鐘獲取一次衛星觀測圖像。
這次沙塵過程的重要“幕后推手”蒙古氣旋的云系螺旋中心區在我國內蒙古東北部清晰可見。從衛星沙塵檢測圖可以看出,沙塵主要位于蒙古國南部、我國內蒙古西部和中部偏北地區。
連續監測顯示,3月27日15時,沙塵區繼續向東南方向擴散,沙塵區主要分布在蒙古國東部和南部、我國內蒙古西部和中部偏北地區等地。截至3月28日9時,衛星監測到的沙塵區基本位于我國境內,衛星可視面積達87.1萬平方公里。(辛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