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實現路徑與政策選擇學術研討會”舉行:在發展中動態實現碳中和目標

        光明網 2021-03-31 17:30:05

        近日,由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期刊部《閱江學刊》主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協辦的“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行動方案(北京)論壇——碳中和實現路徑與政策選擇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在京舉行。

        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主持。北京工業大學校長助理、總會計師、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國俊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搭建互學互鑒平臺,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江志紅在線上致辭中期待與會專家暢所欲言、為適應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建言獻策。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20余家單位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交流。

        研討會共分三場舉行。第一場聚焦“碳中和的能源方案”主題,第二、第三場聚焦“碳中和的實踐路徑”主題。

        第一場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莊貴陽主持。清華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從方法學上介紹了碳中和路徑的模擬模型框架,他指出,實現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措施包括科技支撐和政策與機制兩大方面。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姜克雋在題為“實現多重目標的能源和經濟轉型”的主旨發言中強調,碳中和不再是單純的溫室氣體減排行為,而是技術和經濟的競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圍繞“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框架思考”指出,未來新的電力化,將以促進經濟社會的綠色化、智能化為責任,促進經濟高質量轉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政策部副主任董戰峰聚焦“加快健全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政策”,提出了推進協同政策的思路與框架。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研究員楊富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原司長任樹本等本環節發言進行點評。

        第二場探討會由《閱江學刊》主編韓璞庚主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季曦強調,只有實現效法自然、國內發展、國際參與三位一體,方能有效實現我國轉型目標。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廖華對碳市場建設與運行中的信息不對稱和監管機制問題進行了探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章炎麟以“二氧化碳和黑碳氣溶膠觀測研究”為主題作線上發言。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總經理梅德文圍繞中國碳市場現狀與變革展開介紹,結合北京環境交易所十幾年的實踐案例,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提出了新思路。在點評環節,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副所長黃全勝、中國華能集團高級經濟師張安華進行點評。

        第三場研討會由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院研究員劉宇利用CGE模型,對2060年碳中和目標政策進行了模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曹劍教授作線上發言,分析了碳中和策略下的氣候影響,并指出將溫度上升控制在1.5℃以內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李慶指出,要把碳中和作為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結合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共同發力實現長江流域碳中和的空間大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王東主任介紹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中國目前的建設狀況。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張麗峰對東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東北部等五大區域的區域碳中和實現路徑進行了分析。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研究員劉昌義提出以建設中國能源互聯網為基礎平臺實現全社會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江志紅、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婁偉進行點評。

        會議最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作總結。此次研討會,與會專家達成了如下共識:其一,碳中和應當是對中國經濟的貢獻,而非成本;其二,碳中和是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我們應當通過碳中和來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帶動中國產業轉型;其三,應當充分利用中國制度與政策優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統籌規劃,以產業升級支撐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動態實現碳中和目標。(張勝)

        關鍵詞: 中和 實現 路徑 政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