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水稻栽培的歷史悠久。我國古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水稻品種的更新和產量的提高,其中貢獻較大者要屬清代康熙皇帝。他通過采取科學試驗的方法,不僅發現并培育出了優質水稻品種——御稻米,而且成功地在我國不同地方進行了推廣。
康熙皇帝所撰《康熙幾暇格物篇》之御稻米部分,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康熙發現和種植御稻米的過程。他在豐澤園(今故宮博物院西側)里種植了數畝稻田,每年春天種植河北玉田縣的谷種,到九月份的時候開始收割。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下旬,他在田間行走時,突然發現有一顆谷穗“鶴立雞群”,不僅長得特別高,而且其中的谷粒已經成熟。于是康熙帝把這顆特殊谷穗的種子藏起來,第二年再種植,以檢驗這株特殊的水稻是否仍能早熟。結果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這顆谷穗又結滿了谷粒,且比其他谷穗早熟3個月。康熙大喜,立刻下令推廣種植這種稻谷。由于這種稻谷米粒長、顏色微紅,又是康熙皇帝親自發現的,因而被命名為御稻米。另據清代史料《圣祖仁皇帝圣訓》卷三十記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在豐澤園澄懷堂召見尚書庫勒納等人,問他們進門前是否看到了自己種的試驗田?眾大臣回復說看到了,并驚嘆稻穗這么早就長得如此茂盛。這說明康熙開展御稻米種植試驗已持續10年,且效果很好。豐澤園水稻試驗成功后,康熙還在京西玉泉山、暢春園等地培育御稻米,均獲得了成功。
康熙在北京成功培育御稻米后,又向長城以北的地區推廣御稻米種植技術。據《圣祖仁皇帝庭訓格言》記載,康熙帝認為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所處的地方水土肥美,但是當地人只種植糜、桑、稗、稷等農作物,而不種水稻,其主要原因在于那里天氣冷,進入白露節氣后,水稻就不能成熟了。不過他認為自己培育的御稻米生長周期短,有可能在白露節氣前實現收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開始在避暑山莊進行御稻米種植試驗,結果獲得了大豐收。據清代官員于敏中撰《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九記載,御稻米在避暑山莊培育成功后,每年避暑時節,不僅能供宮廷人員食用,而且還有盈余。康熙在避暑山莊成功培育出御稻米,打破了長城以北地區無霜期短、不適合種植水稻的歷史。
康熙還希望把御稻米向炎熱的南方地區推廣,并且希望能夠在南方培育出一年兩熟的雙季稻。《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四集之卷三十六有康熙作早御稻一詩,其中“若使炎方多廣布,可能兩次見秧針”,即為這種想法的體現。《康熙幾暇格物篇》之御稻米部分亦載有康熙對栽培雙季稻的可行性分析。康熙認為,與北方相比,南方天氣更暖和,因而南方的稻谷比北方的要早熟;如能在南方推廣御稻米,那么就有可能實現一年兩收;在夏秋交替時節,稻谷供應往往吃緊,這種雙季稻如能實現,就可以使得畝產倍增,百姓的糧食儲存也會更多。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賜給時任蘇州織造的官員李煦一石御稻米種子,讓他在蘇州試種。在清代,1石等于10斗,1斗約為14斤。李煦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每年都要以奏折的方式向康熙詳細匯報培養雙季稻的情況。故宮博物院藏《李煦奏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李煦進行雙季稻試驗的方法和效果。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初十,李煦開始了第一次試種插秧,七月十三日第一次收割,種植時間為100余天。而蘇州當地的單季稻,種植時間約為150天。隨后,他選取了部分谷種,在七月二十八日再次插秧,秋后進行第二次收割,畝產量不足一石。康熙提醒李煦種稻的時間有點晚,要注意蘇州的節氣特點,把握好插秧和收割的最好時機。隨后,康熙派精通水稻種植的官員李英貴去蘇州,給李煦現場指導。由上可知,李煦第一次試種雙季稻的效果不佳,但至少說明,在南方種植雙季稻是可行的。第二年,李煦擴大了試驗田種植面積,根據蘇州節氣特點,將插秧和收割時間均適當提前,結果獲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并證明了雙季稻比蘇州當地的單季稻畝產量更高。同年,康熙朱批李煦,希望將御稻米進一步推廣到江西、浙江等地。這樣一來,雙季稻就在我國南方地區逐漸普及。
康熙開展的上述水稻試驗,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我國傳統農業從數千年前到清代順治時期,主要都是通過自然留種的方式來栽培水稻。康熙采用了單株選擇試驗法,在豐澤園里挑選出優質的早熟稻種;又通過對比試驗法,在長城以北地區推廣了水稻種植,并且在江南地區培育出了雙季稻。這些皇家水稻試驗及取得的成果,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