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
今年至今,已有9位兩院院士去世。他們獻身科研,一生盡瘁。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清明之際,我們在此悼念緬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
王綬琯(1923.01.15—2021.01.28),天文學家。1943年畢業于馬尾海軍學校,1945年赴英國留學,1953年回國先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大學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王綬琯院士曾長期主持我國天文學總體發展。他領導研制成功中國首臺射電天文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觀測設備;為突破天文學發展瓶頸,他提出實現超大規模光譜巡天的科學思想,今天已成為國際上巡天觀測的主要手段;他與科學同仁共同提議的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已建設成為我國光學天文主要創新平臺。王綬琯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科學教育,晚年在六十余位科學家的支持下創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致力于青少年科研實踐活動,為科技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忠厚
沈忠厚(1928.02.13—2021.02.05),石油鉆井和水射流技術專家。1947年至1951年就讀于重慶大學,先后在重慶大學、北京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作。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忠厚院士是我國油氣井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高壓水射流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在淹沒非自由射流、自振空化射流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將射流技術與鉆井和完井工程相結合,開辟了我國石油鉆完井技術的新領域,為我國石油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镕時
程镕時(1927.10.18—2021.02.07),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1949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研究生部。曾任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程镕時院士長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基本問題的研究,對高分子溶液黏度理論的發展、高分子基本物理圖像的認識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凝膠色譜的研究工作中,闡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機理并給出控制孔度的理論關系,建立了簡易凝膠色譜方法、凝膠色譜擴展和分離效應的統一理論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毓麟
周毓麟(1923.02.12 -2021.03.02),數學家。1945年畢業于上海大同大學數學系,1957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并獲物理數學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后在北京大學任教。1960年,周毓麟奉調參加我國的核武器理論研究。曾任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副所長以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員等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周毓麟院士是我國核武器設計中數學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組織者和開拓者之一,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領域,他是我國早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基于科學計算實踐,他建立了離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又元
周又元(1938.07.30—2021.03.12),天文學家、教育家。1960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同年參加工作。先后就職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大學,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又元院士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的研究,同時涉及宇宙學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等的研究。他是我國最早進行這類研究的學者之一,并創建了相應的研究團組。2018年9月2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將編號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又元星”。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
彭士祿(1925.11.18—2021.03.22),核動力專家。1956年畢業于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后又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結業回國。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等。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士祿院士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并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在80年代初,提出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善炯
沈善炯(1917.04.13—2021.03.26),微生物生化學家、分子遺傳學家。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1950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獲博士學位。1950年11月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副教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曾任中科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生物學部常委、學部主席團成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沈善炯院士專長探索共生固氮菌與宿主植物間相互作用的遺傳學關系,在固氮遺傳方面的成就為國際所公認,為奠定中國近代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早年在金霉素和鏈霉素生物合成取得重要理論突破,對我國抗生素生產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毓元
謝毓元(1924.04.19—2021.03.27),藥物化學家、有機化學家。1949年7月獲清華大學理學士學位,195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時為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藥物研究室)工作。1961年獲得前蘇聯科學院天然有機化合物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謝毓元院士在多個科研領域開展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績:在醫用螯合劑領域,他的成就獨樹一幟,在國內外都處于領先地位;在天然產物化合領域,他是國內率先可以系統完成發現活性物質—闡明結構—進行全合成的化學家之一。在科技界不斷耕耘的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藥學優秀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李京文(1932.10.30—2021.03.31),經濟學家及管理學家。1958年畢業于俄羅斯經濟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我國技術經濟和工程管理理論的開拓者之一,李京文院士較早提出了符合我國實際的工程項目技術經濟論證理論與方法,主持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超大型工程的技術經濟論證;率先對科技進步測度方法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我國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問題;主持制定了環渤海經濟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科學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