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論文+視頻:會成為新套餐標配嗎

        中國科學報 2021-04-08 10:00:04

        打開《科學》雜志的官網,點開一篇論文,再點擊“Figures &Data”按鈕,你看到的可能不只是傳統的論文插圖,還有短視頻。4月1日,《科學》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研究團隊關于轉錄起始的研究論文,其中包含的視頻就有整整31個。

        近幾年來,科研人員對于“論文+視頻”這種形式并不陌生。在短視頻風潮席卷全球的當下,科研短視頻也成為科學可視化呈現的一種新形式。

        論文與視頻捆綁

        古生物學家常會研究那些生活在上億年前如今已經滅絕的動物,推斷它們的形態和行為特征,甚至能把它們的皮膚顏色、聲音等復原出來。這些研究成果如何展現?現在,除了文字和復原圖外,研究者有了一個新工具——視頻。

        2016年,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教授劉星月在《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他和同事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的一個脈翅目新種——食蛛長足蛉。通過大量的分類研究,劉星月等人推測出了這個新發現物種的生活習性,認為其可能是蜘蛛的專性捕食者。

        如何展現這些研究成果?劉星月想到了用視頻的方式。在論文發表的同時,他請專業設計團隊將相關成果做成視頻。視頻中,一只食蛛長足蛉旋轉、飛行,這種早已滅絕的昆蟲“復活”了。

        劉星月“食蛛長足蛉”研究成果視頻截圖(松迪供圖)

        這個從論文而來的視頻,后來主要用于介紹研究成果、進行科普活動等場合。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選擇將視頻與論文同步發表。

        將論文與視頻捆綁起來,是科研圈近年來的一個新現象。而這一新潮流的開端,一般認為是2006年《視頻實驗雜志》(JoVE)的創立。JoVE是全球第一本實驗性的視頻期刊,每月出版一期,每期含有約70個視頻,每個視頻配有一篇文章,以視頻方式展現生物學、醫學、化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過程與成果。該期刊官網顯示,到今年4月,其已經發表超過1.3萬個論文視頻。

        受此風潮影響,更多科技期刊傾向于允許甚至鼓勵作者用視頻形式對論文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以增強傳播效果。

        “比如《自然》,你在投稿時就可以附上相關視頻,如果論文發表,那么視頻也會隨之展現出來。有些期刊的態度更積極一些,會鼓勵作者發送視頻,比如《先進材料》就在官網專門開辟了一個頁面用來播放科研視頻。還有期刊會把論文的圖文摘要換成視頻形式。相比于傳統圖文,讀者往往對視頻的興趣更大,相關論文也能因此獲得更高的曝光度。期刊就用這種方式來鼓勵作者發送視頻。”提供科技繪圖和視頻制作服務的松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穎說。

        標配還是小眾?

        2007年,生物學專業出身的韓穎組建松迪團隊,從業十幾年來,她切身感受到科研人員對科研視頻的需求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最近幾年,需求增長得越來越快。

        通常,這種科研短視頻的時長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可以是動畫形式,也可以是實景拍攝的,或者將兩者相結合。除了與論文同步發表外,這種科研視頻還可以用于成果介紹、項目申請、科普講座等不同場景,且適合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傳播,所以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的青睞。

        “當前,論文數量越來越多,科研人員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通讀每一篇論文。同時,隨著研究工作逐漸復雜化,科研人員有時也很難用簡潔的語言闡述好其研究思路。如果能通過視頻將論文中涉及的復雜過程、應用效果及其中的研究思想展現出來,不僅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增加關注度和影響力,也可以提升整個研究工作的質量?!敝袊茖W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凱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如今在各個專業領域,“論文+視頻”的形式都是很常見的。從2017年開始,這位科研人員所在的課題組就會制作一些簡單的動畫視頻,在投稿時將其與論文一并“打包”發給期刊編輯,以更直觀地展現論文內容。在他看來,現在的期刊還是很歡迎這種“套餐”模式的。

        “科研視頻的發展是一種大趨勢?!边@位匿名科研人員說,這種形式能讓同行、公眾都更容易看懂論文的內容。給學生上課時,他也常會用到從期刊官網下載的各個論文視頻。

        “大勢所趨”也是劉星月和董凱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其實,科研人員對科學可視化一直是非常重視的,科研論文從來都是要求圖文并茂,只不過具體形式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而不斷進化,從最初簡單的數據統計圖表到后來顏色更加絢麗、畫面更加生動的圖片,再到現在的動圖、視頻?!眲⑿窃抡f。

        而與上述匿名科研人員感受不太一樣的是,劉星月和韓穎都覺得,目前在科研人員中愿意為成果制作視頻的人比例仍不高,一是因為制作視頻的技術要求較高,不像制作論文插圖那樣比較容易完成;二是如果想做得更專業和精美,就需要請專業團隊來制作,而相比于圖片,視頻制作的成本往往是比較高的。

        “做一個視頻多少錢?”這是很多科研人員碰到韓穎問出的第一句話。

        “一般來說,價位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要根據視頻需要的素材情況、復雜程度、技術難度等因素確定?!表n穎說,“有些比較復雜的,比如醫學領域的骨修復視頻,用一種生物材料填充到骨折位置,然后生物材料會自己生長,跟原來的骨骼連接在一起,有時還需要將手術的過程加進去,整個過程比較復雜和精細,價格就會相對高一些?!?/p>

        因此,通常情況下,科學家更傾向于為那些創新性較強、研究價值較高的重要成果制作視頻。也有少數初創期刊,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而請專業團隊制作封面圖和視頻。

        不斷探索新玩法

        近年來,除了在官網發布論文相關視頻外,各大學術期刊也在探索“論文+視頻”更多的新玩法。早在2011年,《細胞》就將二維碼放置在印刷版上,讀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查看當期封面的動畫版,觀看瘧原蟲感染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等過程。

        很多期刊,如《柳葉刀》《自然》《新物理學雜志》等,也會在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用于科研視頻的分享。這些期刊還會鼓勵作者將視頻放在個人網站和社交媒體進行分享,以擴大影響范圍。

        社交網站上的科研視頻

        知名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就在其官網的作者服務頻道中寫道,視聽化表達和文章引用率之間存在相關性,含有視聽內容的文章會被更多人閱讀,當作者在其他網站或社交媒體上積極使用有聲幻燈片來宣傳作品時,文章閱讀量增長尤其明顯。

        另一家知名學術出版商威利則開設了專門網頁來指導論文作者使用推特、領英等社交媒體平臺和Mendeley、Academia.edu等學術社交網站,鼓勵他們通過多種不同傳播工具進行視聽分享,以提高論文滲透性、擴大影響力。

        “科研視頻的發展與短視頻的流行趨勢是一致的。短視頻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接收豐富的信息,如今各種平臺又構建了一個視頻傳播網絡,使得傳播效率更加高效。”韓穎說。

        韓穎的另一個感受是如今的視頻越做越短了。

        “之前,科研人員更喜歡用一個視頻將論文研究的內容從頭到尾表述清楚。但最近兩三年,大家更傾向于用很短甚至只有幾秒鐘的視頻,把論文中涉及到的結合、滲透、激發等過程很好地展現出來?!?/p>

        對此,劉星月也有同感。在瀏覽本領域的論文時,他經常能看到只有一兩秒鐘的動圖,雖然短,但可以進行旋轉、放大等操作,可以將昆蟲形態結構的細節非常清楚地展現出來。

        國內行業發展良好

        近年來,國內外期刊封面圖片的呈現越來越多樣化,有很多畫風新穎甚至有些“奇葩”的期刊封面出現。而相比于這些“放飛自我”的封面圖,科研視頻的制作風格則更加嚴謹、務實。

        “期刊封面更多的是呈現一篇論文的某個閃光點,就像給一個人拍照,你拍的可以是‘正臉’,也可以是‘側臉’甚至‘背影’,展現的也可以不是研究的主體,而是研究的一個影子或者未來的暢想。但科研視頻不是這樣,它展現的是研究中的某一個形態、過程、原理等,必須真實反映研究的內容?!?/p>

        由于對科學準確性有著更高的要求,科研視頻的制作需要科研人員和設計人員更充分、高效地溝通。“一方面科研人員要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設計人員也要對該研究的專業背景有一定了解,從而找到展現研究內容的最佳方式,同時保證視頻的科學性、準確性?!眲⑿窃抡f。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韓穎專門在團隊里設立了一個學術組,成員都是自然科學不同領域專業出身,他們的任務就是為科研人員和設計師搭建溝通的橋梁。

        在制作科研視頻方面,國外起步更早一些?!鞍ㄓ糜谥谱骺蒲袆赢嬕曨l的計算機動畫(CG)技術,也是國外較早發展起來的。但是,國外始終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專業公司提供這類服務?!表n穎介紹說,“有些國外團隊可能原來是做紀錄片的,他們做出來的視頻效果非常好,但科學家未必找他們做。因為要做出大片效果,需要的費用是非常高的,一般的科學家很難支付得起。同時,科學家需要的視頻,場景不需要搭建得那么復雜、畫面質感不需要那么好,只要把重點信息表達清楚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國內已經有很多提供科技繪圖及視頻制作等服務的工作室,還有像松迪這種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公司?!暗故侨枕n差不多從五六年前開始出現類似的工作室,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做出的圖片和視頻效果比國內好。相信在國內,這個行業也會越來越好?!表n穎說。(張文靜 王東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