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8日電(記者張海磊)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近幾年隨著生態持續向好,不少地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漸增多,一些多年不見的珍稀物種頻繁出現。
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同時,有一群以山為家、以林為伴的巡護員,他們踏遍林區每個角落,巡山護林、打擊偷盜、開展監測,不經意間留下的一張張“最美工作照”讓人動容。
“巡護在海拔3500米至4300米之間,在巡護過程中看見斑羚105只、金絲猴30只、綠尾虹雉20只……這次天氣不好,下了4天雪,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工作……”
這些內容來自余家華的朋友圈,每個月他會發布手寫的巡護監測日記和照片。照片中有他們發現的金絲猴、斑羚、綠尾虹雉等野生動物,也有他們拆除的盜獵者放置的鋼絲繩套。除巡護內容外,他也會發幾張工作照,而這一張張照片讓人印象深刻。
余家華(左一)和村民在巡護中。(照片來源于余家華朋友圈)
一張照片中,71歲的余家華和兩名隊員在山頂上,他們弓著背,彎著腰,背著包裹,在膝蓋深的雪地里吃力地往上走。而這種場景幾乎是他們巡護的日常。
九頂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方向。靠山吃山,阿壩州茂縣鳳儀鎮茶山村村民余家華14歲就學會打獵。到20世紀90年代,九頂山上幾萬畝的植被被破壞,野生動物數量也急劇下降。“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看著大量被燒焦、被獵殺的動物尸體,余家華和弟弟放下獵槍,開始巡山反盜獵。
拆除鋼絲繩套,宣傳保護,上山巡護……這些事從1995年開始,他們自發干了26年。巡護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余家華的侄兒、兒子、女婿、孫子、外孫……一家三代人上陣。他還發動周邊4個鄉鎮13個村莊共計500余村民直接參與巡山。在余家華的倡導下,他們成立了一支農民巡護隊。
九頂山上的農民巡護隊。(照片由余家華孫子余彪提供)
26年的巡山路并不容易。他們常年行走在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山上,吃著干硬的干糧,喝著融化的雪水,一趟巡護行走幾十公里。九頂山巖壁陡峭險峻,有的地方他們只能拄著樹枝,慢慢向山上爬行。
余家華展示巡護中他們拆除的盜獵者放置的鋼絲套繩。(照片由余家華孫子余彪提供)
“趁著還走得動,就多上幾次山。”從壯年到暮年,這是余家華對九頂山的執著。
2020年底,記者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唐家河區域采訪時,聽說白熊坪保護站有一個年輕人本想來山里待一段時間,結果一待就是近6年。
年輕人叫顧偉龍。當看到保護站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時,曾經學醫、在貨輪上當二副的他果斷報名。2015年7月,他來到唐家河。
白熊坪條件惡劣是出了名的。曾經夏天雨大洪水多,冬天沒水沒電,用水得去河里扛回來,出去一趟要把幾周的菜屯夠。
在唐家河,顧偉龍正在使用望遠鏡觀察野外動物的活動情況(2020年1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除了生活不方便,工作中還有危險。2016年,顧偉龍曾被野豬攆。那次,他在巡護途中正要過河,耳邊清澈的河水聲,掩蓋了旁邊動物的聲音。這時,兩只野豬帶著五六只小豬就在距離他五六米的地方。顧偉龍轉身就跑,跑了50多米后跳進河里,野豬才停止追趕。還有一次是碰到羚牛。當時顧偉龍與另一個巡護員正在巡護,他們一前一后相距100米左右。突然,在眼前既窄又陡的坡上,一只沒站穩的羚牛正往下滑,此時顧偉龍正往坡上走,眼看羚牛距離他10米左右,顧偉龍來不及多想,連滾帶爬拼命跑,才脫離危險。
不愿離開是因為在這有成就感。現在他幾乎能辨認出唐家河的所有動物,參與了唐家河智能反偷盜系統的開發,主要負責黑熊行為研究的項目,帶領孩子們走進大山感受自然教育。
保護站的照片墻上有一張顧偉龍的工作照,照片上他和幾個年輕人身穿迷彩衣,聚在一起,他們臉上的笑容代替了巡護工作帶來的疲勞。
跑監測途中,顧偉龍和小伙伴們的自拍。(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這里最開心的是每天都能遇到野生動物。”這是年輕人顧偉龍對唐家河的不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一飛沖天:中國戰機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