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7日發布消息稱,近期,該所與中山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組裝了首個綠孔雀基因組,并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揭示史前以來的人類干擾是綠孔雀走向瀕危的主要驅動因素。
綠孔雀素有“百鳥之王”的美譽,其體態優美、羽色華麗,是中國文藝作品中的常客,也是緬甸等國古代王權的象征,對于東亞和東南亞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綠孔雀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全球性瀕危”等級。其曾廣泛分布于中國南方至爪哇的廣大區域,后來經歷了劇烈的種群收縮,目前僅片段化分布于云南及東南亞的局部區域。
為探明綠孔雀種群衰退過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中山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組裝了首個綠孔雀基因組,開展了種群基因組重測序,并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揭示自新石器時代中期(~6000年前)以來的綠孔雀種群急劇衰退過程。
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綠孔雀種群縮減幅度達200倍。
此外,進一步的統計分析顯示,歷史氣候變化對于綠孔雀的分布變遷沒有顯著影響,而人類活動強度則與其有效種群數量以及當前的存活狀態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這些發現表明,自史前以來的人類干擾是綠孔雀走向瀕危的主要驅動因素。
研究同時揭示,綠孔雀的現存種群存在嚴重的近交現象,迫切需要加強棲地保護和生態廊道建設,以維持其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的進化潛力。
科研人員表示,當前生物多樣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流失,如何更有效的開展生物保護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本研究以綠孔雀為研究案例,提供了一種綜合利用多種信息(種群基因組學、歷史標本信息、生態位模型和歷史人類活動數據等)以探討物種致危因素的分析框架。該方法在其它物種中的擴展應用,有望為保護生物學提供新的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旗艦刊物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記者胡遠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