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撒媽媽,我轉學后進步很快,哥哥明年職高畢業,媽媽牛養得很好,爸爸的身體也恢復了許多。我們都在努力向上,我家也要奔小康!謝謝你,想你……”清明小長假,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科技局副局長撒風蘭收到了幫扶戶馬希梅女兒發來的信息。
今年37歲的馬希梅,5年前丈夫被診斷為小腦萎縮,無法走路,原本過得去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勞動力,加上一雙兒女都在上學,生活陷入困境。
怎么辦?這個年輕的回族婦女整天以淚洗面。
利通區科技局研究制定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因人因戶制定幫扶措施并跟蹤落實。跟馬希梅同樣的未脫貧建檔立卡戶家庭,該局共幫扶了10戶,其中撒風蘭主動承包4戶。
加強科技扶貧,開展“一對一”定點精準幫扶指導,是利通區這些年的傳統與堅守。
撒風蘭聯系到當地養牛“女狀元”、利通區科技特派員創業協會會長丁秀琴,不但給馬希梅捐助了兩頭奶牛,還申請到5萬元貼息貸款。馬希梅很吃苦,3年時間就將養殖規模發展到9頭。
馬希梅養牛掙了錢,有個團隊的功勞不能忽略。
在利通區,從科技特派員隊伍中選派的10名“三區”人才,積極參與了11個貧困村的科技扶貧工作,實現了科技人才高密度全覆蓋。他們與貧困村結對包干,實行包抓片區責任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馬希梅所在的扁擔溝鎮,科技人員圍繞奶牛養殖及林果、枸杞、蘆筍、黃花菜種植等產業,實行多產業相同村組團服務,分點組織實施扶貧指導,著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集成示范和轉化應用。
與此同時,科技局將科普元素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積極吸納廣大科技工作者、基層“三長”、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家進入科技志愿服務組織,全年開展各類活動27場次,打造科普書屋33個,捐贈科普圖書8910本。
從技術培訓到產業服務,再到產銷對接,馬希梅從最開始的不會干、不敢干,搖身一變成了行家里手。
2020年,利通區“三區”人才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0余次,受惠農民達2000人次,推廣應用果園病蟲害防治、枸杞標準化栽培、飼草料高效利用、奶牛規范化飼養等農村實用技術多達31項。
根據馬希梅的養殖現狀,撒風蘭又幫她解決了購買生產資料的費用,并協調村里讓她當上了公崗保潔員,為她家申請低保,幫她的丈夫協調辦理殘疾證,還置辦了一臺輪椅。
入戶調查時,撒風蘭得知馬希梅的女兒想到教學質量更好的吳忠市第一中學上學,又積極幫孩子轉了學。
有人認為撒風蘭為幫扶戶做的事“超綱”了,可她不這么想:“我們經常說‘扶貧先扶志’,娃娃是家里的希望,她想進步,這是好事!”
為發揮消費扶貧助推脫貧攻堅戰的作用,利通區科技局根據區委辦相關文件精神,按照工會會員每人300—500元的標準,采取“以買代幫”方式購買幫扶戶家的農副產品,并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自愿采購,幫助解決銷售問題。
僅這一項,科技局共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消化”價值4990元的農副產品。收入增加了,他們脫貧致富信心更足。
春節前夕,馬希梅家的100多只雞以每只130元的價格全部處理完畢。她高興極了,帶上女兒專程到撒風蘭家登門道謝。
“沒有撒姐,我真不知道我現在的日子會是啥樣子,她就是我的大恩人!”馬希梅說著說著,哭了起來。
撒風蘭留娘倆在家吃了清燉羊肉,又給孩子買了一件羽絨服當作新年禮物。正值愛美的年紀,女孩感動得眼淚汪汪,親切地喊她“撒媽媽”。
作為幫扶責任人,這些年撒風蘭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
“幫扶不能只送錢送物,還要送思想、送技術、送感情。當你真心為他們付出了,他們的日子好過了,就會感恩我們的黨和政府一輩子。”她說。
以科技為引領,以項目為依托,這就是撒風蘭的“幫扶經”。
今年,她計劃繼續以科特派為紐帶,爭取實施科技特派員項目15個,實現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雙帶動”,讓更多老百姓早日奔小康。(王迎霞 張紉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